同一種魚美味差異的關鍵之一,在於魚肉所含油脂的多寡,不同種魚美味與否,完全在於天生。同一種魚體內油脂的豐厚與否,則受到季節的影響,特定魚種體內油脂,常在特定的季節或月份達到最豐厚,日本人把這段時間稱為「旬」,中文則稱為「當令」,或者「正當令」,令者時令也。閩南話則稱為「正時」、「得時」、「當得時」等。

  以冷海性的黃魚而言,以前多半在二十四節氣的寒露、霜降之後,魚群已經往南迴游到臺灣海峽北端,此時最肥美。如果是暖海性的土拖魚,則在白露之後,開始靠近澎湖沿海蓄積脂肪,到了立冬已開始出現極度肥滿的個體,立春到雨水之間,魚兒產卵,體脂肪就變少了。

  另一部分臺灣沿海出產的魚種,多數在雨水、春分,體內油脂達到一年一度最飽滿的狀態。這種特殊狀況閩南話俗諺有所謂:「清明穀雨,大大小小要做母」的俗諺。先民觀察大自然各種鳥獸、水族,到了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之間,都在哺育下一代,在哺育下一代之前,都先在體內蓄積足夠的脂肪與蛋白質,若將已經產下下一代的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往前推,到了前一~二個月的雨水、春分,就是海中魚類體脂肪達到產卵前最肥美的時候。不過必須注意魚類身理現象與邏輯推演產生的時間落差。

  魚類身體內的養分聚積到了最飽滿,開始輸送轉換進入卵巢、精囊裡面,卵巢、精囊持續發育長大,生殖器發育到最成熟,體內的養分剩下不多,僅存的養分在交配行動中用掉。因此魚體內儲存油脂、蛋白質的飽和點,在於生殖器剛開始發育的時候,剛開始發育的前15~30天。開始發育的後15~30天,魚體的肥滿度次之,魚體剛開始儲存養分時又次之,生殖結束後到開始儲存養分的階段又次之,最差的情況是剛結束生殖活動的時候,有些魚類在此階段因體力、養分耗盡而死亡;鮭魚就是大家熟知的例子。

  有些還不到繁殖期的魚類,特定季節特別美味的原因,還是可以從生態行為中,找到魚體美味的奧祕。每逢二十四節氣的入秋到白露之間,巴掌大的二年臭肚魚還沒靠岸,當年生體寬大約三~四指幅,剛開始有較多的肉足堪解饞。此節氣間常有陣雨,將陸岸的肥料沖刷入海,臭肚魚嗜食的高等綠藻還來不及長出來,反倒是受到肥料滋潤,附著在石塊上滑溜、薄薄的一層矽藻先大量滋長,這些矽藻十分營養又好消化,大量啃食矽藻的臭肚魚,在十數天之內都長得十分肥美,這就是基隆釣友、饕客特別愛吃此時臭肚魚的原因,而且這種體型的臭肚魚只能竿釣,無法以其他漁具捕獲,更重要的是必須在秋雨之後,才會出現美味的臭肚魚,此魚曾經是基隆廟口海鮮攤位的招牌菜,而今安在哉?

  雖然大部分生魚片、生鮮料理的魚都必須脂肪豐厚才夠美味,但是曬魚干、一夜干的魚,反而要在體脂肪最少的時候曬製,魚干含脂肪少,不易產生油垢味、耐久存,此又是鮮魚、魚干美味原理的差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