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民國八○年代初期,台灣海水魚從種魚催熟、孵育魚苗到養成上市,這種所謂的「完全養殖」的技術,已有諸多突破,很多原本依賴天然產的高級魚類,已多由廉價的養殖魚所替代。
若干實驗機構將高品質養殖魚的魚肉分析,與野生魚做比較,發現兩者蛋白質、脂肪的分子式與組成百分比都相似,所以魚肉的肌理口感與野生魚相差不多,除非真正的行家,否則幾乎無法分辨出兩者滋味、鮮甜的些微差異。由於不同種的養殖魚的飼料成分都類似,轉變成為魚肉的成分也相似,以至於魚肉的滋味都一樣,黑鯛、黃錫鯛、黃鰭鯛、真鯛的滋味、肉質幾乎完全一樣。
另一項實驗的分析,則透露了一些令人憂心的訊息。養殖魚所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,遠低於野生魚。全世界各民族,只要濱海經常食用野生海魚的地區,近視眼的比率都偏低,臺灣食用海鮮的量,並不比這些地區少,近視比率卻反而偏高。這可能與臺灣食用較高比率的養殖魚,其魚肉中明顯缺鋅有極大的關聯。至於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所造成的影響,還有待進一步評估。
以臺灣養殖技術、生物科技之先進,暴露此一問題,應該能激勵研究人員儘快找到解答。養殖魚另一個讓人疑慮的問題就是藥劑殘留,應該也能很快獲得解決。有機食品的風潮,會不會延燒到養殖界還未可知,但多次殘留藥劑超標、違禁藥殘留事件,應該能敦促業者提升經營水準。但是養殖海魚充斥餐廳的現象,短時間內並不會改變,在臺灣吃海鮮,心中最好有接受養殖魚的心理準備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