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飲食文化轉變的迫切需求
健康就要吃魚    吃對魚就健康

 

 台灣野生小型魚,自由組合方式,購買網頁http://littlefarmer.biz/public/brand.xhtml?sid=S15...

 

全球營養學家、整合醫療醫師與魚類專家指出:

  

吃魚就要吃富含Omega 3的野生小型魚,吃小型魚可補充Omega 3

 

解決Omega 3與Omega 6嚴重失衡的問題

 

 我們日常食油大抵都是 Omega 6,Omega 6 令身體發炎

 

Omega 6 令身體發炎 引發萬病

 

 會引發以下病症:

 

u         心臟病  癌症  糖尿病  代謝症候群  肥 胖  心智、精神異常

 

u         免疫系統異常

 

我 領導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

 

確認出 台灣特有的野生小型魚

 

並希望為大家的健康盡一份力量: 

 

 

   服務電話:0978-516-330

  服務時間: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

達姆彈是英國侵略印度末期,已無力鎮壓反抗運動,被迫採取的極端手段。在印度地名:達姆的地方生產而得名。1%的砷熔合99%的鉛,製成有毒的裸鉛彈頭,射入人體後彈頭未取出;醫藥缺乏處,傷患體內彈頭多數不曾取出,則患者受砷化鉛劇毒影響,全身浮腫發黑,最遲一個月中毒身亡,後為國際公約全面禁止,已近百年無國家生產,所以新聞報導指稱的達姆彈;該不是幫黑道嚇唬執法員警?而且那些子彈不是新聞所謂的達姆彈。

 

其次,彈頭前端中空、有深圓孔的彈頭,目前多用在小口徑獵槍,近距離射擊大獵物專用。射入獵物因彈頭不夠尖,碰到獵物肌肉強大的阻力,彈頭嚴重變形如鈕扣香菇狀,導致獵物淺表面肌肉產生大傷口、大量失血迅速死亡;小槍轟倒大獵物。國民黨軍隊抗戰中、後期,普遍運用子彈彈頭反裝、彈頭尖自行加工磨鈍使鉛蕊裸出,軍官都要求士兵,每人至少準備一發。國軍常面臨子彈打光,日軍衝鋒入國軍陣地肉搏戰,日軍在小學五、六級,必學劈刺(銃劍術)兩年,因此國軍劈刺功夫遠不及日軍,入侵陣地日軍還有充足的彈藥火力!因此常常大敗陣地被奪。所以才有大刀隊的產生,沒有大刀隊的國軍隊伍,每個人都保留至少一發鈍尖彈、反裝彈,等日軍靠近,一發命中,中彈者大出血必死無疑,不然就是斷手、斷腳,嚇得近戰日軍屁滾尿流,而屢屢退敵鞏固陣地,國軍特稱此為「飛刺刀」。

 

步槍制式尖彈頭近距離命中人體,除非打中主動脈、臟器、中樞神經(腦),或者人體大塊骨骼彈頭爆裂造成大傷口,否則就如電影戰爭情節,英雄身中數槍仍然奮戰不死。國軍經常補給不上沒子彈,卻以此成功嚇阻日軍近戰屠殺、佔領陣地,以至於抗戰中後期,日軍再也不敢奪取國軍陣地,根本搞不清國軍是不是真的沒子彈,輕率逼近陣地屢有重大傷亡,不敢輕信我方陣地槍聲稀疏、子彈將盡,發動陣地爭奪戰,最終所有全面的大攻勢均敗退,一顆彈頭簡單加工,抱定死守陣地的決心,竟是抗戰勝利的大功臣!國防部是不是保密到家?是否諸多抗日名將功勳因此蒙塵?不告訴電視劇這樣演,所以抗日劇沒啥「梗」!

IMG_1821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不是有線電視頻道的日本海鮮美食節目,專題介紹日本鯖,台灣的胡麻鯖不知何時才能出頭天?要不是近年來民眾吃魚有益健康的意識覺醒,大概台灣的胡麻鯖,還只是超市貨架一角乏人問津的茄汁魚罐。四周環海,盛產海魚愛吃海魚的台灣,為何美味海鮮獨漏了產量佔台灣近海魚類第一名的胡麻鯖?

小型對人體有益的魚:

根據《海鮮輓歌》一書的記載,或者日本文獻,關於魚類肉質的營養成份分析,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類,或者鯖科的日本鯖、胡麻鯖、鰹魚、圓花鰹、大目鮪、黑鮪魚,除了後兩者含有較多牛磺酸,能幫助人體消除疲勞以外,其他蛋白質的組成相似,所含對人體有益的淺海魚油,DHA、EPA等等,其實都差不多。換句話說,社會大眾為之瘋狂的鮪魚,除了牛磺酸含量稍多以外,其他營養成份其實和鯖科的鰹魚類、鯖魚類,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類等等,幾乎沒有甚麼差別,但是價格可能相差數倍到十數倍。

如此令人錯愕的營養分析科學證據,說穿了並沒有太令人費解的理論,一切都能從食物鍊裡面找到答案。海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,利用海中的礦物質(營養鹽、肥料)光合作用生長繁殖,變成海洋魚苗的食物,比方說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魚苗就佔了一部份。植物性浮游生物(植浮)光合作用產生的淺海魚油,DHA、EPA等等,經由食物鍊進入胡麻鯖的體內,一部分小型鯖魚,被鰹魚吞食,淺海魚油就由鯖魚轉移至鰹魚,一部份大型鯖魚、中小型鰹魚被鮪魚捕食,最後鮪魚體內也含有淺海魚油。

想要補充身體所需的淺海魚油,從鯖魚肉,鰺科紅尾鰺、竹筴魚肉取得最廉價。若由鮪魚取得,雖然魚腹肉可能油脂很豐富,但價格甚高,一年沒幾個月能吃到,無法滿足整年份的人體需求,也許打打牙祭還可以,卻不是完整的解答。若食用鰹魚或其他鰹魚產品,能不能提供足夠的淺海魚油呢?答案可能比鮪魚還要不完整。台灣沒有吃鰹魚生魚片的傳統,吃到肥美、魚油豐富的鰹魚生魚片,一年可能難得幾回,而且鰹魚生魚片不耐冰藏,台灣的日本料理店不販賣的原因也在此,不能提供一整年所需的魚油。製作柴魚,需要含最低油份的鰹魚,否則油份氧化變成腥味,柴魚將乏人問津。食用沒有油份的柴魚花,難以獲得淺海魚油。而鮪魚、鰹魚體型大、數量少,對多數民眾而言並不常見。因此!魚體小型數量多、成長迅速的胡麻鯖,應該是一整年,在台灣最容易取得,價格最低廉,最平民化的淺海魚油來源!

食物鏈較短的魚:

如果以台灣近海盛產第一名的胡麻鯖作例子,一般民眾要了解「食物鏈較短的魚」是甚麼意義,其實不難。海中植浮光合作用後大量繁殖,成為動物性浮游生物(動浮)的食物,食物鏈在此產生第一個層級。動浮被海中的小魚蝦吞食,食物鏈產生第二個層級,小魚蝦被小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吞食,食物鍊產生第三層級。大型胡麻鯖捕食小型紅尾鰺、竹筴魚,食物鏈進入第四個層級。大鰹魚吞食中小型胡麻鯖,是食物鏈的第五層級,鮪魚吞食大胡麻鯖、鰹魚是食物鏈的第六層,最高第七層級的沙魚又捕食大鰹魚、鮪魚。由此不難發現,胡麻鯖漁場的彭佳嶼東方海面,與胡麻鯖有關的食物鏈大約七個層級,胡麻鯖體型小的一、二年魚,扮演食物鏈的第三、第四層級,相對於鮪魚、沙魚食物鏈較短。

有害人體的化學成分、重金屬,假如在海水背景値是1,如果進入植浮細胞體內累績濃度變成10,再經過動浮、小魚、然後累積在食物鏈第三、第四層級的胡麻鯖。再陸續轉移到鰹魚、鮪魚、沙魚。食物鍊每增加一個層級,有害化學成分、重金屬濃度,大約增加10倍,胡麻鯖是食物鏈第三、第四層級,濃度筆海水背景值增加1.000倍、1萬倍,第五級增加10萬倍,第六級增加100萬倍,第七級1.000萬倍。東海漁場是相當清潔的海域,截至目前為止,並未傳出海域受污染的相關調查報告,最多只有學者提醒社會大眾,大型的海魚例如:沙魚、旗魚、鮪魚,最好每周只吃一次,避免吃太多在身體累積可能的有害物質。所以依據特定魚種,在食物鍊層級的高低,就能很簡單判斷這種食物安不安全。胡麻鯖的有害物質可能累積量最多1.000倍、1萬倍,鮪魚達到100萬倍,兩者安全程度的高低立刻分明。再多的檢驗報告,即使都證明安全,也無法改變食物鍊層級增加,迅速增加可能毒物積累的事實。此外,佔總漁獲大半的小型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,都作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飼料,既然市售的上述養殖魚都安全,那更不可能懷疑飼料源頭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不安全了!

資源永續的魚:

成長慢、性成熟慢的魚,通常都不太能夠承受撈捕的壓力,非常容易絕跡,嘉鱲(真鯛)、黑鯛兩者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在自然環境下,嘉鱲雌雄魚約需要5~7年才性成熟,而黑鯛的1年魚,雖然一定變成雄魚,但已經性成熟,雌魚約在2~3年全部性成熟,所以目前市售的兩種雖然大多數是養殖魚,但是黑鯛還有野生魚,嘉鱲卻已經很少見
。嘉鱲在第三、四年體型已達0.5~1.0公斤,非常適合食用,還沒機會繁殖就被捕捉食用,來不及成長繁殖,沒有小魚苗孵出來,海中沒了小魚,當然不會有大魚。當小魚、中型魚還沒有機會成長繁殖就被捕捉,以至於沒有大型魚繁殖,這就是所謂非資源永續的漁法,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討論這個議題,並尋求補救。

台灣人真得太幸運了,在彭佳嶼東面有廣大的胡麻鯖漁場,依據日本學者調查這裡的胡麻鯖,每年新曆約1月份是2年魚的產卵期,3、4月份則是1年魚的產卵期。魚苗孵化後滿1年,40~60%的個體已經性成熟,平均全長28.7公分,平均重量318公克,這種體型的小型魚,已經非常適合食用。因物流過程保鮮不易,非常容易退鮮失去美味,因此多年來都做成罐頭。滿2年,幾乎全部性成熟,平均全長36.4公分,平均重量650公克。滿3年,平均全長39.9公分,平均重量860公克。滿4年,平均全長42.8公分,平均重量1012公克。目前幾乎沒有捕獲孵化後5歲魚的紀錄。

由於僅需要一年就能性成熟繁殖,這樣的魚資源勢必非常能夠承受撈捕壓力,如果要進行相關的保育、復育工作,最多只要2年就能收效,不像嘉鱲,必須連續放流魚苗、資源監測調查,持續至少5~6年,才可能慢慢見到成效。此外胡麻鯖的彭佳嶼東漁場,總面積約有4~5個台灣以上的大小,稍加管理即可資源永續。讓台灣民眾有健康的魚吃、吃食物鍊短的魚,吃永續的魚,非胡麻鯖莫屬。若說胡麻鯖是上帝恩賜台灣健康永續魚,實在一點都不過份!但台灣民眾準備好要享受天恩了嗎?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到底出產幾種鯖魚?主要的漁場在哪裡?主要用甚麼方法捕捉?相信是多數關心吃健康魚的同好,除了吃什麼魚以外,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。

鯖魚分三種:

目前市售的鯖魚,全世界僅3~4個種,台灣吃得到的有3種,即挪威鯖、日本鯖、胡麻鯖。挪威鯖一般體脂肪可達10%左右,台灣進口者多屬之,超過這個水準,即屬於精選超肥的魚。體脂肪含量高,即使冷凍很久,肉質也不易變硬,因此受到消費者喜愛;法定低溫冷凍可保存一年。又因高緯度地區出產者,通常體型大肉多,頗受各地自助餐、海鮮餐廳業者喜愛。淺海表層魚類所含對人有益的魚油,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失效、產生腥味。最好像日本製品一樣,以真空小包裝分開裝,避免接觸空氣,才是理想的冰存方式,更能照顧民眾的健康。

日本鯖主產於日本太平洋沿岸、東海、黃海靠日本列島的沿海,類似挪威鯖的生活環境,水溫低魚體較肥。但是體內油脂超過10%者,即屬於高價格的精選品,主供鮮食,售價不輸黑鮪魚背肉。日本鯖一般體脂肪都在8%達到平均最高點,盛產期在日本加工成鹹魚真空包銷售,少數賣到台灣,因為消費者認同日本品牌的緣故,售價大約是挪威鯖的5倍以上。台灣漁船在東海南部、太平洋交界海域,也會捕獲少量日本鯖,在舊曆年前也有部份魚油含量達8%者,因為數量稀少,通常被魚貨集散地的冷凍廠標下,趁新鮮製成鹹魚,少有公開販售,多成為當地相關業者餽贈親友的禮品。日本鯖在台灣菜市場的俗名稱為:青非,漁民另稱為:扁仔、白身。

話說胡麻鯖:

東海與太平洋交會處,大約就在台灣的東北方外海,漁民俗稱為「彭佳嶼東」的漁場,受到東海海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影響,浮游生物較多,受到太平洋溫暖海水的調節,水溫較穩定,東海海流受到彭佳嶼向海底延伸的淺海礁棚阻滯,形成湧昇流,鯖魚喜歡在這樣的環境生長棲息,因此成為台灣鯖魚圍網漁船(三腳虎)的重要漁場。此外黑潮貼近台灣東部沿海,洋流與東部海岸摩擦,形成境界湧昇流,加上台灣東部溪流夾帶豐富礦物質(肥料)入海,也會形成類似彭佳嶼東的漁場環境,部份漁船適時在南方澳近海撈捕胡麻鯖。

上述兩處漁場捕獲的鯖魚,約有85%都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胡麻鯖又稱澳洲花鯖,整個魚群的分布範圍,從彭佳嶼東、南方澳近海、釣魚台近海,一直延伸到南沙群島,整個汛期漁場由秋冬天的彭佳嶼東,一直延續到夏天的南沙群島。秋冬天的魚體魚油多,主供鮮食。魚體少油製罐、體型小當延繩釣釣餌,近來還成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主要飼料,甚至以前沒有用途,大型已無魚油的老成魚,現在也加工成為柴魚,廣受日本人喜愛。

因為胡麻鯖體側有細小芝麻斑點,被學者命名為胡麻鯖。因為分怖遠達澳洲,而被命名為澳洲花鯖。一般菜市場稱為花非,南方澳漁民又有尖嘴、黑眼睛等稱呼。目前台灣的鯖魚主要為本種,漁船停泊的漁港以南方澳為主,過半的漁產在南方澳上岸拍賣,因此南方澳漁港又有鯖魚之鄉的別稱。

認識三腳虎圍網:

五個人合作成為伙伴,閩南話稱為「五腳」,若是三人結成伙伴就稱為「三腳」。捕捉胡麻鯖魚的圍網,需要燈船、網船、母船等三個伙伴,這是三腳虎名稱前半段的由來。漁撈作業開始,以往先由燈船開燈找尋魚群、以燈光誘引聚集魚群,再將母船緩慢駛向燈船。近來都是三船協同開燈尋找誘集魚群。發現魚群數量夠多,母船、網船緩緩接近燈船,將燈光逐步減弱,使魚群游向燈船。網船將漁網主繩一端固定在母船的捲揚機上,一邊載運網具一路下網,漸漸圍住魚群。直到漁網完全圈住魚群,母船早已完全熄燈,使魚群緊密聚集在燈船下方。等漁網圈住魚群,緩慢收網,在圍網的中段位置,設有一個稱為網囊的袋狀構造,等圍網兩端收攏到最後,魚群就進入網囊,編織網囊的網繩需特別加強,預防大量的漁獲擠破網囊。因為網囊的巨大布袋狀開口好像巨大的虎嘴,三腳虎圍網的虎字即因此而起。

等漁獲進入網囊,母船以巨大幫浦,將漁獲抽入船艙。胡麻鯖成群活動的時候,許多大型魚掠食者,都會出現在魚群附近,有可能被圍網意外捕獲,有時是巨大白帶魚、沙魚,成群的紅魽也有可能,但主要漁獲還是胡麻鯖,次要漁獲是鰺科的竹筴、紅尾鰺等等,一網得魚數十噸算基本漁獲量。三腳虎的母船擔任載運漁獲、人員與人員休息場所,船體遠大於其他二船。台灣有三組大型的圍網漁船,白天以直升機尋找魚群,有魚群聚集的海面,底下會形成暗藍色的斑塊,日視即可估計魚群的總重量,再將魚群位置的經緯度通報母船。母船於黃昏抵達,接著採用類似三腳虎的撈捕方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相信閱讀過《海鮮輓歌》、《老的很健康》的讀者,都知道淺海魚類含有淺海魚油、DHA、EPA等對人體的好處,可是很多人、包括筆者弄不清楚深海魚油,到底對人體有甚麼功能?

深海魚油的種類:

說起來會嚇讀者一大跳!深海魚油的成分,隨魚種的不同,大致分為三大類:一種像蠟燭,另一種像機油,第三種像鯨獸(魚)油,三種都是人體無法消化吸收,既然無法消化吸收,怎麼會對人體有益?本人一直期待相關的醫學報告出現,證實多數的深海魚油,可能有益人體?卻至今期盼落空。至於深海魚油像蠟燭、機油、鯨油的分析報告,早就見諸文獻,委託國內學術機構分析也不困難,在此就不多說了!

台灣東港、南方澳出產的鱗網帶鰆,魚肉富含深海魚油,故俗名油魚,魚肉潔白富含油脂,生魚片、醃製味噌後烤食都很美味,很可惜曾被老鼠會拿來訛詐消費者,轟動的負面報導,嚇壞社會大眾,民眾又不知如何正確享用此等海味真饈,目前在市面上已極度罕見,漁港拍賣乏人問津。日本對於類似的魚,訂定消費者保護法,店家有義務告知食用此魚的可能後遺症。此後遺症不是甚麼大事,主因成份類似蠟燭………等人體無法消化,吃太多放屁後,肛門泌出魚油;因為魚油不能消化嘛!魚油的污漬清潔劑洗不掉,高價的服飾請用去漬油清洗!其實只要每個人不吃超過70公克就安啦!

深海魚油的成份,在深海魚體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!深海,或者出產海獸(海豹)的高緯度地區,因為氣溫極低,深海、未結冰的表層海水溫度多在攝氏零上2~4度,,魚、獸體為了保溫、防止體液凝固,影響身理機能,所以才含有多量液態魚油脂肪,預防體軀凍僵。或許深海魚油這種功能,才被聯想成有「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」,本人既非學者、醫生,亦非有機化學專家,不敢篤定說深海魚油沒有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,但請您自己想一想,既然無法消化吸收進入人體,怎麼會產生對人體有益的效果?

深海魚油哪裡來:

稍有海洋生態概念的讀者,一定不能認同以上文章的論點。因為深海魚的食物,來自於淺海魚類、海洋表層動物的屍體,漸漸下沉到深海,為深海魚蝦所利用,所以深海魚體內的魚油,來自淺海魚類的食物鍊,既然深海魚含的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蠟燭、機油,那麼淺海魚體內也必然有這些東西,深海魚既然吃不得,淺海魚又怎能倖免?

地球的表面70%是海洋,海洋與陸地相接壤的部份,水深200公尺以內稱為大陸棚,水深200公尺以下稱為深海,這是深海這一個名詞最嚴謹的科學定義。陸地只佔地球表面30%,只有水深200公尺以內與30%陸地接壤的部份稱為大陸棚,是不是說大部分海洋深度都超過200公尺?更應該說地球表面的海洋多數屬於深海,總面積很可能佔了地球表面積的一半。大面積的深海遠離陸地、遠離海底,嚴重缺乏來自陸地、海底湧昇流帶來的礦物質(肥料),所以陽光照射海面,僅能生產非常微量的植物性浮游生物(植浮),養活少的可憐的魚,也因此幾乎沒有漁業活動的存在。台灣漁船經常誤入他國領海被扣押,各位用簡單的邏輯想一下,如果佔地球面積一半的深海,盛產魚類的話,又何必冒險靠近他國領海(大陸棚)捕魚?

既然佔地表面積一半的深海,表面僅有少量浮游生物,最後只有死亡的植浮沉到深海,進入深海魚的食物鏈,並不是淺海大陸棚內豐富的魚類,衍生的魚屍進入深海食物鏈。全世界15大淺海漁場,有14個已經嚴重資源枯竭,還剩下多少死魚進入深海?把深海魚養的肥滋滋,體內含有大量來自淺海食物鏈的深海魚油?很顯然深海魚的魚油,來自佔地表一半的深海表層,相對稀少,累積總產量很驚人的植浮。台灣有學者已經成功培養海水微藻類,從微藻裡面煉得柴油,轟動全世界!而這也是深海魚油哪裡來的最佳答案。人類未知的深海表面有很多含怪異油份的微藻類,最後進入深海魚類的食物鏈,形成特殊的魚油,深海魚油就是這樣來的!

魚油成分的關鍵在食物鏈:

不知何故?近年來不分青紅皂白,海產只要冠上「深海」兩字,幾乎都和高級、高貴劃上等號。有種最頂級的進口鮑魚,原本已經高貴不可攀,深植民眾心中,卻還要加上「………鮑魚,來自深海、純淨………」,深海沒有陽光,沒有陽光海藻長不出來,唯一藻食性的鮑魚要吃甚麼?所以鮑魚僅限定產於淺海!

市售的健康食品「深海鮭魚油」又是一例。全世界的鮭魚,在海中活動的時期都棲息在50公尺,主要在20公尺以內的淺海;水深200公尺以下稱為深海,這是專有名詞「深海」最嚴謹的科學定義。因為棲息在淺海,淺海表面的植浮,胞體內合成有益人體的淺海魚油;國內學術機構已能培養微藻類、提煉取得。淺海表面的植浮,被其他小魚吞食,鮭魚再吞食小魚,所以體內也有了淺海魚油,被捕的鮭魚肉被人類利用,內臟含有更豐富的淺海魚油,丟棄可惜,提煉成為健康食品,確實造福很多人,但不知何故要弄這麼一個廣告文案,搬大石塊砸自己的腳!

海豹、海象、海獅等海棲哺乳類,主食魚類,附帶吃食其他海產動物、海鳥,其體內油脂是否為淺海魚油,必須經過檢驗證實。雖然多數的上述海棲哺乳類都捕食淺海魚,但也會捕食企鵝等海禽。企鵝可潛水數百公尺捕食深海魚,深海魚的深海魚油,由企鵝進入海棲哺乳類體內,鯨體內的魚油,也是循此途徑而來。因此市售海豹油所含淺海魚油的純度如何?應該透過鑑定讓資訊更透明,更能提升民眾的購買意願!但此類健康食品,目前沒有國家標準、無法可管!所以到底是深海還是淺海有益人體的魚油,完全看食物鍊,但還是淺海出產的最可靠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