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到底出產幾種鯖魚?主要的漁場在哪裡?主要用甚麼方法捕捉?相信是多數關心吃健康魚的同好,除了吃什麼魚以外,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。
鯖魚分三種:
目前市售的鯖魚,全世界僅3~4個種,台灣吃得到的有3種,即挪威鯖、日本鯖、胡麻鯖。挪威鯖一般體脂肪可達10%左右,台灣進口者多屬之,超過這個水準,即屬於精選超肥的魚。體脂肪含量高,即使冷凍很久,肉質也不易變硬,因此受到消費者喜愛;法定低溫冷凍可保存一年。又因高緯度地區出產者,通常體型大肉多,頗受各地自助餐、海鮮餐廳業者喜愛。淺海表層魚類所含對人有益的魚油,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失效、產生腥味。最好像日本製品一樣,以真空小包裝分開裝,避免接觸空氣,才是理想的冰存方式,更能照顧民眾的健康。
日本鯖主產於日本太平洋沿岸、東海、黃海靠日本列島的沿海,類似挪威鯖的生活環境,水溫低魚體較肥。但是體內油脂超過10%者,即屬於高價格的精選品,主供鮮食,售價不輸黑鮪魚背肉。日本鯖一般體脂肪都在8%達到平均最高點,盛產期在日本加工成鹹魚真空包銷售,少數賣到台灣,因為消費者認同日本品牌的緣故,售價大約是挪威鯖的5倍以上。台灣漁船在東海南部、太平洋交界海域,也會捕獲少量日本鯖,在舊曆年前也有部份魚油含量達8%者,因為數量稀少,通常被魚貨集散地的冷凍廠標下,趁新鮮製成鹹魚,少有公開販售,多成為當地相關業者餽贈親友的禮品。日本鯖在台灣菜市場的俗名稱為:青非,漁民另稱為:扁仔、白身。
話說胡麻鯖:
東海與太平洋交會處,大約就在台灣的東北方外海,漁民俗稱為「彭佳嶼東」的漁場,受到東海海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影響,浮游生物較多,受到太平洋溫暖海水的調節,水溫較穩定,東海海流受到彭佳嶼向海底延伸的淺海礁棚阻滯,形成湧昇流,鯖魚喜歡在這樣的環境生長棲息,因此成為台灣鯖魚圍網漁船(三腳虎)的重要漁場。此外黑潮貼近台灣東部沿海,洋流與東部海岸摩擦,形成境界湧昇流,加上台灣東部溪流夾帶豐富礦物質(肥料)入海,也會形成類似彭佳嶼東的漁場環境,部份漁船適時在南方澳近海撈捕胡麻鯖。
上述兩處漁場捕獲的鯖魚,約有85%都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胡麻鯖又稱澳洲花鯖,整個魚群的分布範圍,從彭佳嶼東、南方澳近海、釣魚台近海,一直延伸到南沙群島,整個汛期漁場由秋冬天的彭佳嶼東,一直延續到夏天的南沙群島。秋冬天的魚體魚油多,主供鮮食。魚體少油製罐、體型小當延繩釣釣餌,近來還成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主要飼料,甚至以前沒有用途,大型已無魚油的老成魚,現在也加工成為柴魚,廣受日本人喜愛。
因為胡麻鯖體側有細小芝麻斑點,被學者命名為胡麻鯖。因為分怖遠達澳洲,而被命名為澳洲花鯖。一般菜市場稱為花非,南方澳漁民又有尖嘴、黑眼睛等稱呼。目前台灣的鯖魚主要為本種,漁船停泊的漁港以南方澳為主,過半的漁產在南方澳上岸拍賣,因此南方澳漁港又有鯖魚之鄉的別稱。
認識三腳虎圍網:
五個人合作成為伙伴,閩南話稱為「五腳」,若是三人結成伙伴就稱為「三腳」。捕捉胡麻鯖魚的圍網,需要燈船、網船、母船等三個伙伴,這是三腳虎名稱前半段的由來。漁撈作業開始,以往先由燈船開燈找尋魚群、以燈光誘引聚集魚群,再將母船緩慢駛向燈船。近來都是三船協同開燈尋找誘集魚群。發現魚群數量夠多,母船、網船緩緩接近燈船,將燈光逐步減弱,使魚群游向燈船。網船將漁網主繩一端固定在母船的捲揚機上,一邊載運網具一路下網,漸漸圍住魚群。直到漁網完全圈住魚群,母船早已完全熄燈,使魚群緊密聚集在燈船下方。等漁網圈住魚群,緩慢收網,在圍網的中段位置,設有一個稱為網囊的袋狀構造,等圍網兩端收攏到最後,魚群就進入網囊,編織網囊的網繩需特別加強,預防大量的漁獲擠破網囊。因為網囊的巨大布袋狀開口好像巨大的虎嘴,三腳虎圍網的虎字即因此而起。
等漁獲進入網囊,母船以巨大幫浦,將漁獲抽入船艙。胡麻鯖成群活動的時候,許多大型魚掠食者,都會出現在魚群附近,有可能被圍網意外捕獲,有時是巨大白帶魚、沙魚,成群的紅魽也有可能,但主要漁獲還是胡麻鯖,次要漁獲是鰺科的竹筴、紅尾鰺等等,一網得魚數十噸算基本漁獲量。三腳虎的母船擔任載運漁獲、人員與人員休息場所,船體遠大於其他二船。台灣有三組大型的圍網漁船,白天以直升機尋找魚群,有魚群聚集的海面,底下會形成暗藍色的斑塊,日視即可估計魚群的總重量,再將魚群位置的經緯度通報母船。母船於黃昏抵達,接著採用類似三腳虎的撈捕方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