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認識小型野生永續魚種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臺灣俗稱透抽類的其中一種,中國名稱為:劍尖槍烏賊,外套腔(身體)長度30公分已屬大型,類似的種類還有34種,一般人很難辨認。透抽還有一種較容易分辨,外套腔長度有時超過50公分,俗稱為炮管。此名稱最早因釣友釣獲,漁民也不知是啥東西,以其外套腔特別長的特徵取名稱。炮管的中國名稱為:長筒魷。棲息海域比多數的透抽類還要遠離沿岸,撈捕深度約30130公尺,喜歡棲息在海流較湍急處,身體演化變得更長,每次收縮外套腔噴水的量更多,逃竄的距離更遠、速度更快,適應外海較多游泳迅速的鮪魚、旗魚等掠食者之侵襲。本種廣泛分布於臺灣東北部、菲律賓、馬來半島、印度。早年透抽類不耐冷凍,退冰之後肌肉硬如牛筋,近來多採用活凍法,將活生生的透抽迅速冷凍,以真空包裝保存,退冰之後還能保存大部分鮮甜味、軟糯的嚼勁,頗受市場歡迎。目前市售冰鎮的透抽,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多用不明化學藥劑增加外觀顏色、軟糯口感與保存期限,實際品嘗多已失去鮮甜味。活凍透抽則給品嚐者驚為天人的鮮甜味,漸漸成為市場的新寵。劍尖槍烏賊約12歲即可供食用,長筒魷則23年。淺海種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 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8 Wed 2012 09:43
  • 盤仔

類似的種類約45種,限量魚均採用臺灣海峽中、北部沿海水深2040公尺,石礫沙泥各半底質出產的二棘鯛(魬鯛),背鰭前段有兩枚明顯延長硬棘的種類。另有部分為基隆北方淺海的血鯛,背鰭前段硬棘無明顯特別延長的現象。後者肉質較前者略細,鮮甜味略高,但一般人無法分別。這兩種盤仔魚,均有拖網與延繩釣漁獲的不同,拖網漁獲外觀受損價錢較低。近年來使用陷籠永續漁法的魚貨,是本公司優先考量購入。同樣盤仔漁獲有臺灣貨、大陸貨的區別,臺灣貨價高,無用藥保鮮之虞慮。肉質特徵與赤棕、馬頭相同,鮮甜味最高。但肥美的季節只有年底的短短兩個月,只能依賴超低溫真空包冷凍,延長消費者吃到美味魚的時間。推估約45魚才適合食用。本種極具放流魚苗,增加資源永續的潛力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160861f3e3abdf00a471155df6205da9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7 Tue 2012 09:37
  • 春籽

俗稱帕頭、黃順、春籽等多種名稱。全長達2025公分者,大約需要34年的生長期。類似的種類還有45種,在臺灣這些種類各自有不同的棲息海域。本種主要棲息於臺灣西北部沿海,大約是新竹以北到八里鄉一帶海域,淡水、三芝沿海也有少量漁產,與宜蘭縣出產的春籽不同種。棲息水深大約在1020公尺。每年46月為主產期,89月如果有颱風、豪雨之後,還會有較大型的魚出現在漁場,產量相對少很多。主要漁撈方式為拖網、圍網、定置網、延繩釣、竿釣。本種以底生動物的小蝦、小魚等為餌食,因為漁撈過程失壓腸肚外翻,腹中食物多數吐掉,而不易調查魚吃哪些餌食。本種屬於季節性,還有相當資源量的白肉魚,鮮魚清理後急速冷凍、真空包保住美味,非常適合一般家庭烹煮。推估約34歲魚才適合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白帶魷口盤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主產於東海漁場,以紅馬頭魚最常見,中名:日本馬頭魚,另有白、黃馬頭兩種。限量魚種均為紅馬頭魚。白馬頭棲息約5080公尺深處,紅馬頭魚棲息在80150公尺深,黃馬頭魚極為稀少。海底為礁石砂礫與泥砂各半者魚較多,主要以延繩釣獲。有時以魚群探測機找到魚群,傳統的手釣(手擒仔),亦可迅速大量釣獲。臺灣漁船捕獲者均鎮碎冰,肉質特徵與赤棕相同。大陸魚貨不打碎冰,常有施用防腐藥劑的傳聞,魚體外觀失去光澤,眼睛無失壓產生的水泡眼。限量魚種的貨源均屬高價臺灣貨。推估約45歲魚才適合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馬頭魚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3 Fri 2012 09:34
  • 赤棕

主產於東海漁場,隨季節、水溫、漁撈壓力而定,棲息水深從數十至最深約200公尺,海底為礁石、石礫底質處,魚群密度較高,反之沙泥底則魚群密度較少。漁船以底延繩釣釣捕,多以鯖魚肉片、帶殼海蝦為餌。部份大型魚採用娛樂垂釣的電動捲線器誘釣。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漁船採用赤鯮陷籠的永續漁法。臺灣漁船撈捕者均鎮以碎冰,在市場售價甚高,限量魚種的貨源均屬此類,經超低溫冷凍後退冰烹煮,魚肉亦無分散碎裂之現象,與大陸魚貨明顯不同。臺灣的漁獲多數來自深海,眼睛失壓呈現水泡眼,無使用藥劑保鮮之虞慮。約45歲的魚較適合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01800043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紅目鰱的盛產期一年有兩次,每年811月產量最大,但魚體較瘦,價錢便宜。每年24月產量少,魚群渡冬期間,體內儲存很多脂肪,準備春天產卵,因此魚體很肥,價錢往往比之後的盛產期貴很多。紅目鰱白天棲息在1200公尺深處,通常由拖網捕獲。夜間浮到淺海,主要使用手釣釣獲,圍網也有機會捕獲。肥美高價的紅目鰱通常是不剝皮下鍋,經熱油、熱湯略為燙過,即可用筷子將魚皮輕輕刮掀而下,初次嘗試多能成功。如此烹調的紅目鰱最美味,魚皮泌出的鮮紅色魚油,也為魚料理增添光采。約45歲的魚較適合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大眼鯛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每年春末到冬初為白帶35歲魚的主要產期,主要出產於基隆、宜蘭沿海,大型白帶產期為全年,因數量不多,難以預期掌握行蹤,多屬漁夫意外漁獲。沿海的白帶主群,有每逢豪雨之後約12周便成群靠岸,並在淺海積極索餌,掠食各種小魚,因此漁夫多利用釣具大量捕獲,此時身體呈現明亮的銀白色。積極索餌吃飽以後,白帶體內蓄積足夠養分,則潛入較深的海底約80150公尺處休息,利用蓄積的養分生長,此時魚體呈現灰黑色。銀亮的白帶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軟嫩,若經真空包低溫冷凍,還能維持85%以上的美味。灰白帶的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肥美,傳統未真空包的魚肉失去結晶水而變不美味。略深海域的白帶多由拖網捕獲,漁獲不打碎冰,冷凍保存手續粗糙、不周全,因此消費者吃到的並不是灰白帶真正的美味,實在很可惜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0056.JPG  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0 Tue 2012 14:12
  • 肉鯽

主產於東海,隨洋流至臺灣東北部沿海,依附於海洋表層漂流的大型越前水母下方,受到水母的保護,在大洋中不易受到掠食者的危害。水母缺乏游泳能力,被動隨洋流漂流。若長期在沿岸富饒的水域生活,體色較灰白,肉質較細嫩肥美,反之在外洋生活者,體色較灰黑黯淡,肉質硬且消瘦。每年511月是主要的產期,約3年魚即可供食用。限量魚種均選購沿岸接近近海出產的肥美高級魚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01800040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• Mar 19 Mon 2012 14:36
  • 白達

白達亦稱剝皮魚,主產於東海漁場,特別是基隆彭佳嶼一帶、東北角沿海、澎湖等沿岸淺海。因為白達魚苗不在臺灣附近海域活動,不受沿岸中小型拖網撈捕殘害。近年來 海洋生態改變,其他魚種減少留下的食物嘉惠白達,食物供給增加魚體變得比較肥,肉質較以往柔軟、不乾澀,產期平均,幾乎一年四季都能供應,以往體內的海藻臭味也隨之消失,魚變得更美味,當然售價隨之升高。臺灣漁獲上船之後立刻鎮碎冰,入港立刻剝皮、放血、清掉腸肚,因此冷凍魚的品質最高。約45歲魚即可供食用。市售白達多數屬於進口魚,並非臺灣出產。藻食性魚含微量之Omega3

 01800046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16 Fri 2012 09:43
  • 象魚

臺灣岩石海岸未來最具潛力的藻食性野生永續、小型魚種。春初母魚產卵於沿岸的馬尾藻叢,魚苗在營養鹽豐富近河口的海域成長,拇指大的幼魚在夏初開始靠近海岸,此時魚苗稱為「咬銅仔」。大約到了秋末,體型即可達81台斤。滿兩歲體重可達341台斤,滿三年可達10甚至1台斤。臺灣近來河口污染改善,象魚幼苗的數量越來越多,因此已經能夠承受撈捕壓力,成為永續魚種。象魚漁獲若冰鎮溫度不夠低,魚腹容易產生異味,故漳州人稱為臭肚魚。若冰鎮確實,入港即刻清理魚體放血,超低溫冰鎮則魚體無此海藻異味。本種主食海藻,屬於食物鏈較低階的魚種,魚體生長快速,因此無累積有害物質的疑慮。添加蔥、薑、蒜、辣椒等辛香料紅燒,最適合一般家庭食用。象魚背上的魚鰭有毒,但是其毒性不穩定,低溫冷凍後其毒性已破壞不具毒性。如果是新鮮象魚則避免被背鰭刺到,症狀為刺痛和紅腫。可用熱水浸泡、冰敷即可止痛。藻食性魚含微量Omega3。以前基隆職業釣手以此養家糊口,資源永續之後將大大裨益漁村弱勢經濟。

臭都魚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黃雞魚.JPG  中名:三線雞魚。廣泛分布於東海漁場,魚群喜歡靠近淺海島礁,尤其以靠近沙泥海域的礁石出產者最肥,例如:三芝富基海域出產者。雖然黃雞隨季節有肥瘦明顯的變化,但是靠近沙泥海域的礁石出產者,即使在其他產地最瘦的季節,仍然維持相當程度的肉嫩、皮薄。反觀臺灣宜蘭縣海域以南的花東沿海、澎湖群島在漫長的春末、初秋間出產者,魚瘦皮老,賞味價值大大降低。東海海域出產的大陸魚,較少出現在臺灣市場,且魚體外觀失去光澤,容易辨認。本種棲息的海域,以往傳統的網具、漁夫的釣具不易捕獲,近年來使用娛樂釣魚精良的釣具才開始有產量,因此一般民眾不識其美味。魚飲社會企業限量魚種為基隆沿海出產,精選肥美的漁獲,約定供貨的漁船出海都帶足夠碎冰,漁獲一上岸即刻剝除內臟、打鱗,立刻超低溫冷凍、真空包,因此保證商品的新鮮度。約45歲魚即可供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1/21/3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沿海性的鰺科小型魚,約有45種之多,棲息水深在50公尺以內,其中無斑圓鰺棲息深度略大於100公尺。東海南部、東北角沿海捕獲的鯖魚,約有85%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竹筴鰺類魚群常集結成大群游泳,主要以浮游性微小動植物為食物,從食物中獲取Omega3,蓄積在魚肉內,因此是補充Omega3的良好來源,其豐富度不輸給胡麻鯖。與胡麻、日本鯖類似,魚肉容易腐敗,碎冰冰鎮的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食用冷凍魚,是理想的選擇。鯖魚、竹筴魚類,濾食海洋中不易消化的浮游生物,又要逃避掠食者經常大量運動,兩者都需要大量血液,魚體死亡血液滲流出體外,迅速引起魚體腐敗,因此保鮮十分困難,除非魚體新鮮即剝除內臟、瀝掉魚血,迅速超低溫冷凍,否則很難保鮮,菜市場不易買到鮮魚的道理也在此。

 

臺灣是副熱帶,四季不分明,海水水溫相對穩定。日本竹筴魚出產在暖溫帶,有冷海水的刺激,魚體較容易蓄積脂肪,所以要將臺灣的竹筴不像日本竹筴魚那樣油脂豐厚

。當然!臺灣的竹筴魚若有日本的那種高品質,價錢增加57倍也合情合理,如果您想抱怨價錢太高,其實也沒必要,因為那樣的魚肯定都銷往日本。約23歲魚即可供食用。Omega3含量接近胡麻鯖。

IMG_0094.JPG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鯖主產於日本太平洋沿岸、東海、黃海靠日本列島的沿海,類似挪威鯖的生活環境,水溫低魚體較肥。體內油脂超過10%者,即屬於高價精選品,鮮食售價不輸黑鮪魚。日本鯖體脂肪在8%達到平均最高點,魚油是重要的Omega3,幾乎無其他人類食物可以替代。盛產期在日本加工成鹹魚、味噌魚真空包,少數賣到臺灣,售價大約是挪威鯖的5倍以上。臺灣漁船在東海南部,也會捕獲少量日本鯖,在舊曆年前部份魚油含量達8%者,因為數量稀少,通常被魚貨集散地南方澳的冷凍廠標下製成鹹魚,少有公開販售,多成為當地相關業者餽贈親友的禮品。日本鯖在臺灣菜市場的俗名稱為:青非,漁民另稱為:扁仔、白身。約2歲魚是主要的食用體型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漁場大約在臺灣基隆的東北方外海,受東海海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(營養鹽、肥料)影響,浮游生物較多,受太平洋溫暖海水的調節,水溫較穩定,鯖魚喜歡在這樣的環境生長棲息,因此成為臺灣鯖魚圍網漁船(三腳虎)的重要漁場。此外黑潮貼近臺灣東部沿海,洋流與東部海岸摩擦,形成境界湧昇流,加上臺灣東部溪流夾帶豐富肥料入海,也會形成類似彭佳嶼東的漁場環境,部份漁船適時在東北角、南方澳近海以手釣撈捕胡麻鯖。

 

胡麻鯖魚群從彭佳嶼東、南方澳近海、釣魚台近海,一直延伸到南沙群島,甚至遠達澳洲海域。漁場由秋冬天的彭佳嶼東,延續到夏天的南沙群島。秋冬天的魚體魚油多,主供鮮食。魚油是重要的Omega3脂肪酸來源,幾乎無其他人類食物可以替代。漁獲多用於製罐、體型小當延繩釣釣餌,近來還成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主要飼料。大型已無魚油的老成魚以前沒有用途,現在也加工成為柴魚,廣受日本人喜愛。更因全世界都在缺魚,部分冷凍品遠銷埃及、土耳其等地。因為胡麻鯖體側有細小芝麻斑點,一般菜市場稱為花飛,約2歲的魚是主要食用體型。

胡麻鯖.JPG  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野生兩字的意思似乎再淺顯不過了,長在大自然環境的魚就是野生魚,此主要希望有別於養殖魚。臺灣養殖魚品質有越來越好的趨勢,但是養殖的用水污染、土地污染、飼料污染、用藥殘留、通路污染等等,常常困擾著消費者,逼迫消費者更加注重魚類的食物安全問題。原本養殖品質低於無毒認證,無毒低於有機認證,有機低於自然野生,如今消費者進一步懷疑野生魚類來自污染的海域,質疑野生魚不安全。野生魚固然有來自污染的海域,但是魚飲社會企業所挑選的商品魚種,除了少部份白帶魚、盤仔魚以外,都屬於近海魚種,大大遠離沿海魚種可能受到汙染的虞慮。

 

沿著海岸12海浬以內的海域稱為沿海,或者沿岸。12海浬以外、200海浬以內的海域,稱為近海漁業。就算部分沿海漁場的部份季節,確實會出產白帶、盤仔,但是魚飲社會企業大部分的白帶、盤仔魚來自沿岸12海浬以外,主要就是希望商品不是來自沿岸可能有污染虞慮的海域。12海浬以外、200海浬以內的近海漁場,受到洋流的沖刷,幾乎不可能有汙染,所以相關商品如竹筴、鯖魚類,都非常安全,政府法令規定,相關魚產只需要檢驗生菌數、游離氨氮,確保魚產的新鮮即可,其他各種有害污染物質、重金屬完全不需要檢驗,一方面就是海域沒有污染,另一方面就是「小型」魚種年齡短,沒機會累積有害毒物。竹筴、鯖魚類常作為養殖石斑、海鱺的飼料,如果飼料不安全,大型養殖魚一定更恐怖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臺灣的丁香小魚干、小管等,確實長不大,體型細小即可供食用。一般而言,完整的魚的體重,大約要150350公克,消費者才不覺得魚小、沒肉。這就是「小型」兩字的關鍵處:魚體不能太小,也不希望魚太大。魚太小,尚未生活史的第一次繁殖,把牠吃掉了,牠可能就會絕跡,同理在魚體較大的魚,比方說生魚片的旗魚,要100公斤以上才會繁殖,7080公斤就覺得滿大的被捕抓吃掉,牠還沒來得及進行第一次繁殖,海裡面就沒有魚苗,以後旗魚就越來越少。所以臺灣小型魚的定義大致如下:約25年性成熟,進行生活史的第一次產卵,再捕抓食用。依據此原理審視臺灣目前撈捕的魚,挑選後摘錄於這張摺頁,均屬於小型魚種。大型魚種如鰹魚、鮪魚、旗魚產量急速減少,不屬於魚飲社會企業推廣食用的魚種。

 

小型魚生活使較短,在自然環境中相對累積毒物的時間也短,因此幾乎沒有累積有毒物質的可能。反觀市面上常見的扁鱈大約4060歲、圓鱈約80100歲才能夠大供食用,累積有毒物質的可能性較高,不需要特別推廣。這兩種食用魚,與旗魚、鮪魚相同,都面臨來不及長大,漸漸不敷人類食用的窘境。所以「小型」兩字,除了有體型小的意思,也有年齡較低的意義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