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岩石海岸未來最具潛力的藻食性野生永續、小型魚種。春初母魚產卵於沿岸的馬尾藻叢,魚苗在營養鹽豐富近河口的海域成長,拇指大的幼魚在夏初開始靠近海岸,此時魚苗稱為「咬銅仔」。大約到了秋末,體型即可達81台斤。滿兩歲體重可達341台斤,滿三年可達10甚至1台斤。臺灣近來河口污染改善,象魚幼苗的數量越來越多,因此已經能夠承受撈捕壓力,成為永續魚種。象魚漁獲若冰鎮溫度不夠低,魚腹容易產生異味,故漳州人稱為臭肚魚。若冰鎮確實,入港即刻清理魚體放血,超低溫冰鎮則魚體無此海藻異味。本種主食海藻,屬於食物鏈較低階的魚種,魚體生長快速,因此無累積有害物質的疑慮。添加蔥、薑、蒜、辣椒等辛香料紅燒,最適合一般家庭食用。象魚背上的魚鰭有毒,但是其毒性不穩定,低溫冷凍後其毒性已破壞不具毒性。如果是新鮮象魚則避免被背鰭刺到,症狀為刺痛和紅腫。可用熱水浸泡、冰敷即可止痛。藻食性魚含微量Omega3。以前基隆職業釣手以此養家糊口,資源永續之後將大大裨益漁村弱勢經濟。

臭都魚.JPG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