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的時候,日本政府調查後發現,全日本漁夫的平均退休年齡竟然是79歲。各位一定想知道,有這麼多年老力衰的老漁夫在從事漁撈工作,日本漁業的總產量、總產值,是否節節下降?沒有!絕對沒有!老漁夫長期投入漁業工作,直到接近80歲才退休,為國家多貢獻多少生產力?先就產量而言,日本漁業的總產值並沒有因為從業人口的年高齡化而減少,因為日本政府年年投下大筆經費保育沿海的漁業環境,漁產量雖已經接近飽和,但往往都還能有微幅的成長。而另一方面,新鮮的魚產品的價格也仍有小幅的上漲,所以漁業的產量、產值都沒有衰退。尤其需要投注大筆經費、技術人力來進行的保育的高價的底棲魚、蝦、蟹、貝類,其單價更隨著生活水診的提高而節節上漲。

▲澎湖馬公漁獲拍賣場,地上排滿大批養殖嘉鱲魚。若是野生者,售價當場提高數倍

反觀台灣的漁業總產量,民國四十八年(1959年)的遠洋漁獲量為76,411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88,167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33,573公噸;民國六十九年,遠洋漁獲量為350,425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370,906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37,295公噸;民國九十二年,遠洋漁獲量為877,633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193,482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63,739公噸。從以上的數字看來,目前台灣漁業發展,超過一瓣都是靠遠洋漁業的支持,毫無疑問的,這已經是台灣人主要的海產蛋白質的來源。近海漁業在民國六十年代達到高峰,隨即迅速衰退;沿岸漁業的捕獲量本來就比較少,一直維持穩定,近年來則微幅增加。表面上,漁產量仍有一定水準,數字很漂亮,但事實內涵卻有了非常嚴重的問題。沿岸、近海漁業的鰹、鯖,在盛產的時候一公斤4塊錢,石斑魚、寒鯛等高級底棲魚類,平均至少是前者的25倍以上。光復初期,鰹、鯖等站沿海漁獲量不到20%,現在則超過80%。目前沿岸、近海漁撈的總產量不僅比全盛期衰退許多,連相對總價值也大幅降低,尤其是各種高價的底棲魚類和蝦蟹類,現在都已經難得一見。非遠洋漁業的漁民收入大量減少,經營困難,這就是台灣沿岸、近海漁業蕭條的得最大原因,也造成許多非遠洋漁港蕭條、沒落,以致於進口劣質漁獲大量充斥市面!

   同時,鰹、鯖等漁獲多半是由較有投資能力者所經營的大型圍網漁船、定置網所捕獲,而高級底棲魚類則由多數人以低投資的延繩釣、一支釣、竿釣所捕獲。這些魚類資源的流失,壓縮許多中低收入漁夫的生計,影響所即至少是2萬個漁家的生計。多數非遠洋漁業的中小型港口,最大的特色,就是這些高級底棲魚、蝦、蟹、貝類,以及隨之並存的漁撈、保存、烹調等文化。若是能讓這2萬個漁家維持原有的謀生方式,並能得到溫飽,他們所營造出的漁港文化,將形成一股非常龐大、可帶動地方發展的力量。我們期待主管漁業得當局,能夠認清問題的真相,並且灌輸民眾及漁業從業者正確的「永續經營」概念,千萬不要竭澤而漁,一網打盡,則或許在不久的的將來,漁類資源保育成功的果實,將為大家所共享。

 

▲捕獲高級底棲魚類可說是漁民最大的喜悅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