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84年間,基隆海事職校施志昀老師(現為澎科大教授),指導學生實習繁殖土鯽魚苗,學生學習興致高昂、成果豐碩,幾十萬尾的魚苗正苦於無處去,當時正好有一個台北縣愛魚協會,正需要魚苗到處放流,宣導保育魚類資源的觀念,於是筆者居中牽線,兩者相輔相成,持續放流土鯽、其他魚苗長達十餘年,迄今仍為台灣民間保護魚類資源最有行動力的先驅,前後整體的放流行動,筆者都有詳細的文字、照片記載,適當時間將另行貼文發表。民間公益單位不可能有充裕的財力,放流之餘佐以文宣鼓動風潮,但此義舉已廣植人心,後來施教授的幾位學生,任職於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在歷任縣長、單位主管的堅定支持下,又參予推動另一場永續漁業的最佳範例——放流斑節蝦苗,在萬般魚類資源都枯竭的黑夜裡,燃起熊熊的火炬,海鮮饕客終於不需要大啖珍饈,內心卻充滿破壞生態的罪惡感。

澎湖種苗繁殖中心放流的青嘴龍占

 斑節蝦澎湖種苗繁殖中心放的青嘴龍占.JPG

 

無沙筋低溫冷凍斑節蝦上市:

 

斑節蝦又稱大明蝦,因為活蝦的體色帶透明狀。黃海沿海又稱虎蝦,因為體色、斑紋類似老虎的斑紋。江浙沿海又稱對蝦,因為一次要買兩隻,也就是蝦子成對販賣,好像台灣以前販賣烏魚,也要公母成對購買。因為母蝦有卵,卵黃蘊藏在背脊的消化管周圍,稍內行的人從,從長條狀分布的蝦黃多寡,就能知道蝦子是不是夠肥美。卵黃少蝦子不肥,卵黃太飽滿,蝦肉的營養都被蝦黃抽走,太熟的蝦黃、肉質兩者滋味都變差,而斑節蝦的公母比率至少在1:5以上,所以漁民才想出用蝦黃恰到好處,與蝦黃太熟的蝦子配對販賣;不然挑剩下黃太熟的蝦子賣誰?斑節蝦的產期大約在中秋之後到翌年5月間,以舊曆年前後捕獲者,蝦黃的熟度恰到好處,滋味最美。正好趕上大家辦年貨的期間,放於冷凍庫保存,新年期間隨時退冰做料理,不論待客、自用,拜訪老友、親朋、師長,絕對是最佳伴手禮。

 

台灣海峽漁場撈捕到的蝦子,通常漁船無法當天往返,雖可使用合法的保存劑、碎冰冰鎮蝦體,防止蝦殼變黑,但是漁船返航下貨,蝦子經過清洗包裝再超低溫冷凍,雖然短時間內即凍結,保存劑已被洗掉,完成冷凍的斑節蝦,還是有蝦殼變黑的現象,稍為降低商品價值感,卻是保存劑殘留少的重要特徵,是可以安心食用的。有些經驗豐富的漁船,於返航前最後撈到的蝦子,活艙蓄養約半天,蝦子胃中、消化管(沙筋)的食渣全部排泄掉,食用前並不需要抽沙筋,可以盡情享用,蝦頭殼裡面的美味膏黃,不受胃中食渣異味的干擾。因為航程掌握得當,蝦子到港還是活跳跳,立刻低溫凍結真空包,完全不需要擔心防止蝦殼變黑的保存劑,也能維持斑節蝦虎斑的美麗外觀。本公司已取得貨源,即將公開上市,歡迎各界踴躍購買,請支持漁民都能認同的永續野生斑節蝦產品。

 

 

斑節蝦小檔案:

 

幼苗棲息於河口鹹水域、感潮帶,母蝦在此產卵,蝦苗在此變態成幼蝦,所以河口感潮帶是斑節蝦苗、幼蝦的攝食場,母蝦的產卵場,如果生態破壞,母蝦失去產卵場,幼苗、幼蝦失去生活空間,等於宣告斑節蝦瀕臨絕跡。筆者酷愛吃野生斑節蝦,記憶所及在民國95年的前十餘年,幾乎無法在菜市場買到斑節蝦,此足以證明斑節蝦已經從台灣海峽的漁場消失,是不是漁民違法濫捕呢?饕客無節制大啖?大概不懂斑節蝦生態者,一定用簡單的邏輯做如是想,但事實卻絕非如此!民生、工業污染,導致台灣西半側多數的河口鹹水域都污染,斑節蝦失去產卵場、幼苗失去棲地,所以學理就是這麼簡單,斑節蝦從饕客的筵席上消失蹤影,既非漁民、亦非饕克使然,真正斑節蝦滅絕的兇手,就是河口污染。檢討真兇曠日費時,弄清楚斑節蝦的生態,對症下藥,鮮蝦美饌終將回到大家的餐桌上!

斑節蝦外觀

 斑節蝦.JPG

 

 

斑節蝦 (2).JPG 

解決斑節蝦產卵與幼苗棲息地生態破壞,需要漫長的時間,所以放流蝦苗成為唯一的補救方案。稍有相關知識的學者,或業餘研究者翻閱文獻,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。所以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大約在民國88年左右,開始利用縣府經費繁殖放流斑節蝦苗,蝦苗全長23公分的時候,放流進入大海,這項工作持續迄今,累計長達十年以上,剛開始每年試驗放流4060萬尾,之後每年都達150200萬尾,累計至今已達1.500萬尾以上的實績。該中心調查顯示,放流的蝦苗初期都在淺海活動,隨著體型漸長,蝦群前往約2040公尺深的沿海活動。根據澎湖漁民表示,澎湖群島附近的南淺、北淺漁場,都能撈捕到大蝦,在港邊活蝦零售價,下貨大約在1.600~上貨1.800元以上。南台灣的漁夫在台灣海峽中、南部撈捕,基隆漁夫則在海峽西北部作業,都能捕或斑節蝦,很多漁民嘖嘖稱奇,斑節蝦資源怎麼又回來了?除了澎湖漁夫以外,都不知道這是澎湖種苗繁殖中心,默默耕耘十餘年的重大成就!區區一縣的種苗繁殖中心,就能獲致如此重大成果,台灣其他濱海縣市,各自到澎湖取經,都成立一個繁殖中心,選定一個標的魚蝦種類放流,台灣將成全球永續漁業示範區。

 

 

舉世最大的斑節蝦漁場:

 

大約在民國91年,中國有一位酷愛吃班節蝦的學者,到渤海灣的一個漁港找斑節蝦解饞,可惜遍尋不著,後來這位學者到渤海灣鄰近,瀕臨黃海、東海的漁港找尋,卻都是一次次的落空,才驚覺事態嚴重,之後連續三、四年推動放流斑節蝦苗。當時中國政府也有感於渤海灣的嚴重污染,魚蝦幾乎絕跡,而戮力推動沿岸工業的排放污水管制,兩者雙管齊下,渤海灣的斑節蝦資源又漸漸恢復了。中國方面近幾年的放流強況,筆者缺乏更新的資料,根據渤海灣成功的經驗,放流行動應該會持續,說不定規模也已經擴大。日本方面放流般節蝦苗的規模,持續時間都比海峽兩岸大很多,幾年前的資料,顯示日本已經放流超過4億尾蝦苗的規模,韓國方面的科技、產業都類似於台灣,應該也有類似於台灣放流斑節蝦的行動。

 

日本方面持續放流時間長、總放流苗的數量大很多,卻沒有漁獲量明顯增加的個案;也許本文未找到資料。台灣、中國方面,卻能小兵立大功,其中很重要的因素,可能在於台灣海峽、渤海灣的魚類已經很少,還有稍許資源量的魚群體型偏小,無法捕食活動力強,彈跳距離甚遠的斑節蝦,小型魚很難捕食到斑節蝦苗,也就是說斑節蝦已無天敵,放流蝦苗入海的存活率很高,所以放流效果明顯。反觀日本資源保育做得好,海中其他漁業資源還相當豐富,豐富的魚群可能吃掉斑節蝦,可能與斑節蝦競爭食物,所以放流斑節蝦苗,未如台灣、中國方面的明顯。此外,斑節蝦棲息水深很少超過50公尺,又屬於較喜歡稍冷海水的種類,台灣海峽應該是斑節蝦棲息的南限,廣大的中國瀕臨黃海、東海的海岸、台灣海峽,以及日本、韓國瀕臨的黃海、東海,都是斑節蝦的漁場,放流的斑節蝦苗都在這一大片的大陸棚海域活動,若能成立漁業資源論壇,依照各自的漁場範圍,放流適當密度的斑節蝦苗,劃定漁獲量的上限,將是亞洲區第一個永續漁業的示範漁場,確保斑節蝦資源的永續。

 

 

迎接永續漁業的新世紀:

 

如果台灣漁業資源恢復到民國60年代的最高水準,大家都吃野生魚,誰還吃養殖魚?台灣養殖業的飼料、藥品、機械器材、學術研究教育鏈,大約因此要瓦解掉2/3,關係到至少20萬人就業,至少500億元的總產值,主管機關會如此高瞻遠矚與魄力,發動如此龐大的改造大工程,將養殖產業鏈的人力、經濟資源,轉至沿海魚類資源的復育工作?這一點絕對値得關心吃魚者長期觀察!此外!如果台灣沿海充斥保育成果的魚蝦,四周鄰近國家的漁民都跑到台灣海域偷撈捕,為了保護海域資源,大概要增加一千億的海巡預算,每天都有逮到非法抓魚者上新聞,準此!顯然台灣人民多麼先知先覺,將沿海搞個山窮水盡,每年還節省千億海巡預算。乍聽之下,這個算盤還挺划算的。但是吃藥品殘留養殖魚,究竟創造多少洗腎、癌症病患沒辦法研究,也很難說與健保虧損有沒有關係,是不是大家寧願吃藥品殘留魚、健保藥品塞滿隨身包,還把藥品當糖果點心吃,也不願意將健保原本不需要的虧損轉給海巡?畢竟這是大家的選擇。

 

表面上保育恢復漁業資源,只是健保虧損轉成海巡經費,似乎並沒有比較省。若更深一層思考便可發現,原本養殖產業的藥品、飼料、機械器材供應鏈,轉為供應保育資源所需大量的種苗,養殖業的教育鏈,轉變成資源保育、管理學術教育研究鏈,這一條產業鏈並不會萎縮。主管機關實在不能小看台灣學者的實力、業者的活力,是大力推動恢復漁業資源,替代養殖業的時候了!以台灣養殖學界的實力,應該能夠迅速地將相關知識,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,搏得國際美名!沒錯!全球漁業資源正在大幅萎縮,養殖業一片看好,那恢復漁業資源又何嘗不看好呢?更何況恢復漁業資源的放流工作,正是永續漁業的準備工作,而已成全球顯學的永續漁業,終將淘汰養殖業。

 

復育資源替代養殖,台灣人民賺到的是吃野生相對安全的漁撈產品,身體相對少病痛,國家的「快樂力」大幅提升。養殖本業變成育苗業,使用土地、電力、飼料、藥品、水資源相對縮減很多,其中減少地層下陷、土地鹽化的成果,一年至少也要省數百億環境成本,台灣因為漁業資源已嚴重匱乏,漁村無法發展觀光漁業,若漁業資源恢復了,至少為凋弊的漁村,帶來另外20萬的觀光產業鏈就業人口。就當本文只是「乞丐赫大願」(乞丐對神明許下大願望),但是!至少在恢復漁業資源工作正在起步之際,將高級珍貴海產資源絕跡的責任撇清,饕客無罪!吃野生斑節蝦有理!澎湖縣照顧主要就業人口的漁民乃天經地義,放流斑節蝦苗的創舉,為永續漁業奠定基礎,請大家給予舉雙手敬禮的最敬禮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的下雜魚,主要是指非刻意被漁具捕獲、非目標魚種,因屬於非刻意的被撈捕,所以專門術語稱為:混獲,混獲的水產動物被稱為下雜,轉而提供非人類直接食用的其他用途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當做飼料的原料,製成包括養殖魚、蝦類、家禽畜飼料等等,飼料養大的魚蓄產品,最後還是變成人類的食物,大致上的邏輯還是沒有浪費,但未必是最好的選擇,能不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?使用下雜當飼料飼養的魚蓄食品安全嗎?會不會引發生態災難?這才是我們想要弄清楚之後,比較可能做正確的的選擇,更要大家有機會思考,關心一場潛在的吃魚大災難!

 

拖網是下雜魚的主要來源:

 

依據行政院農委會,水產試驗所943月出版的特刊第5號,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首篇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第10頁記載,台灣拖網漁業的漁產量歷年變遷表記載,民國67年年產量41萬公噸,占全年漁業總產量,57.1%。民國7740萬公噸,佔年度漁業總產量貢獻比38.6%。到了民國87年已經剩下11萬公噸,佔漁業總產量急速遞減到只剩下14.3%。再經過4年到了民國91年,還維持在12萬公噸,即使漁獲量有些微的提升,也只能算是微幅波動,似乎暗示拖網漁產量仍然維持在谷底,與全盛期無法相比,而且此一狀況應該持續到今天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與類似的專門研究報告,長期以來都被認為冷門學術論文,學、官耗費這麼多經費、精神,引領水產相關行業的未來,卻沒幾個人知道要好好研讀,實在是太可惜了!

很多可已長成大魚的魚類,都在為成熟時捕撈上岸成為下雜魚

拖網漁業.JPG 

 

民國8788年,為了分析研究蝦拖網漁業的混獲,農委會委託學者,選擇台灣東北部2050噸單拖網漁船、西南部大型漁筏雙袋桁拖網(撈捕蝦類),各累計12趟撈捕漁獲量,分析後發現,以往高經濟性的白鯧、黃魚、海鰻、烏賊(花枝)所佔漁獲的百分比,都呈現減少的現象,連最常見的白帶魚、灰海鰻、紅目鰱等都呈現減少的趨勢,反之,蝦類所佔的百分比則略為增加,大致統計分析後,東北海域蝦拖網所捕獲的蝦類,佔全部漁獲量的31.4%,可食用的魚類佔38.7%,混獲無經濟價值被丟棄的魚類佔21.8%。西南海域蝦類37.8%,魚類、烏賊、蟹類佔28.7%,無經濟性丟棄佔19.5%。也就是說不管東北部、西南部,拖網類丟棄無經濟價值的魚類,大約佔了總漁獲量的20%,以總漁獲量12噸換算之後,大約一年丟棄3萬噸沒有用的下雜魚。

 

下雜的實際利用情況分析:

 

之所以有摘錄這一段分析文章,其實是要引出本文主題。所謂的下雜,從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的表格中,沒有發現台灣民俗海產品「扁魚干」的原料魚——鰈、鲆類的種類相關記載,這些魚更是沙茶醬的主要原料。顯然,以往被漁民歸類為下雜魚者,很可能現在都不屬於下雜,鰈、鲆類還是被人類吃下肚子。剩下約20%的下雜,其實絕大部分還是沒有被丟棄,被專門業者搜購集中,熱氣烘乾、輾粉,當成禽畜、魚蝦補充鈣質的添加物。如果您覺得那些怪魚、怪蝦蟹,怎麼可能當鈣質添加物?本文附一張虱目魚脊椎骨連著尾鰭,在馬路邊曝曬的圖片,晒乾當然還是要輾粉加入飼料,在飼料中總添加量最高8%以下,所以您不知道雞蛋的硬蛋殼就是靠這些下雜,否則生下軟殼蛋!不管是啥高檔有機無毒雞蛋,不然!請問蛋殼的鈣質哪裡來?

右下角長不大的比目魚會拿去做沙茶醬,其他的皆為下雜魚

 蝦的魚.JPG

虱目魚尾巴曬乾做鈣粉

拖網虱目魚的尾巴.JPG 

除此而外還有小雞、小豬飼料,都需要這些生物鈣。講個有點遠,但實際大有牽扯的相關例子。19世紀美國人屠殺四千萬頭美國野牛,最後滿地枯骨哪裡去了?用火車載去輾粉,變成早餐夾漢堡雞蛋的蛋殼,然後進入垃圾掩埋場,沒有再循環進入野牛的冷溫帶草原生態系。美國人再也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,用野牛骨添加蛋雞飼料。台灣沿海佔總漁獲量20%的下雜,也因此離開海洋,而引爆吃魚大問題的原點,就是由此誘發連鎖反應。民國6779年間筆者正在全省到處垂釣,跑遍全台灣主要的漁港採集標本,攝製魚類圖鑑所需的幻燈片,皇天不負苦心人,戶外圖書公司出版,《台灣常見魚類圖鑑》,79年度僥倖獲得新聞局的優良圖書金鼎獎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顯示,沿海拖網極盛產的77年以前,筆者經常釣魚回程,順便造訪台灣各地的漁港,當時下雜產量確實比現在大很多。

 

導致下雜魚蝦減產的可能:

 

台灣的沿海下雜只剩下原先產量的1/4強,少掉將近70%的下雜魚,為何會引爆吃魚的大問題?舉例來說:一座森林,裡面有很多種植物,長出嫩葉、嫩芽,開出花朵、分泌花蜜,結果實、種子,枯倒木、落葉鋪地,這些絕大多數都變成昆蟲的食物,所以有各種啃食嫩葉嫩芽的甲蟲、毛蟲,吸食花蜜樹汁的蜜蜂、蝴蝶、甲蟲、蟬等等。最後枯木、落葉還是養活陸貝、馬陸、蚯蚓等其他腐食性的動物。這些龐大數量的毛蟲,被寄生蜂捕食,蝴蝶被蜘蛛捕食,最後又被鳥類、蛇類、蜥蜴等等捕食。所以這一處森林,如果樹種、各種植物,昆蟲、甲蟲,以及其他陸生動物的種類、數量、合計的總重量越多、越大,就是因為絕大多數在這個森林生態系中的其他物種,是被當作食物的。所以任何人稍微想一下就知道,花朵變少了,蝴蝶、蜜蜂必然也少了。腐木、腐葉少了,蚯蚓、陸貝少了,蛇、蜥蜴也變少了。

 

這個例子並不難了解,台灣沿海拖網打撈上來,原先的40萬噸漁獲,其實有將近30萬噸,是屬於森林生態系中互相成為食物鍊,而蓄積在沿海生態系裡面的物種,經過6777年間,以及67年前大約十幾年連續打撈,加上台灣沿海生態破壞的汙染,而且拖網全面將有用魚蝦類、無用的下雜撈捕上岸,完全沒有再循環回到海洋中,導致物種與數量全面的減少,總量必然隨之下降。筆者在找尋魚類標本的那些年,聽很多釣魚前輩述說,拖網漁法在台灣盛行以後,很多垂釣的魚種都從礁岩、珊瑚礁、沙泥質海域中消失,所以非常注意這些魚種,在拖網下雜魚堆中出現的概況。果然也發現很多常見、不常見的垂釣魚種,包括白帶魚、紅目鰱、石斑、笛鯛、龍占類等等。反觀這些年來,常見經濟魚種的幼魚,已很難在下雜魚中被發現,這其實說明,常見經濟魚種,一部分的食物來源就是下雜魚,下雜減少經濟魚種食物減少,經濟性魚種又面臨撈捕壓力,總量隨之減少,繁殖的幼魚隨之減少,拖網撈獲的可能性隨之降低,依據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,已經証明確實如此,已經說明筆者以前的觀察,與現今的情況確實有明顯的關連。

 

下雜減產引爆吃魚大問題:

 

台灣目前一年只剩下3萬噸左右的下雜魚,裡面有多少適合飼養混養蝦,確實令人憂心,3萬噸下雜大約1/2可以供草蝦食用,每養出1噸的草蝦,需要大約5噸的下雜,則台灣拖網下雜,一年最多只能飼養3000噸的混養草蝦,但實際上下雜之中能供草蝦食用的,應該只佔20%,還有很多其他的養殖業需要下雜,所以全年能夠生產的混養草蝦,上限應該只有500噸了不起!很多人是不是想說從國外進口下雜?直接向中國買價錢應該更便宜!但事實真相將會如何?

 

台灣的養殖業,在人民脫貧致富的短暫二十年內匆促上陣,當時完全沒有友善地球環境的觀念;全世界的養殖業在當時也都沒有,所以台灣並沒有需要特別批評!但是這樣的養殖概念,對照當今時代潮流,各種產業都戮力推動原物料零廢棄物、廢料回收再利用,很顯然地,養殖業不能永續,廢水不能低耗能循環,飼料耗竭自然環境的行為,確實很有檢討的空間。台灣養殖業變成夕陽產業,正好趕上中國正在脫貧致富,師法台灣不能永續、耗竭環境的養殖業,正在中國風起雲湧。首當其衝,正是黃海、東海這一塊世界最大的大陸棚、拖網漁場,能夠供應大量的下雜。以台灣為例,二十年黃金期過後,拖網還能供應養殖業足夠的下雜嗎?若像台灣一樣,拖網漁獲、下雜減產3/4,不但沖垮原先拖網供應中國人半數以上的海產魚類,連帶沖垮中國養殖業,淡水養殖業也是如此!東海南部、南海北部就是台灣海峽,白帶、白鯧、烏賊、烏魚在三地迴游,以中國之國力,急速盲目擴充養殖,導致拖網漁撈失控,東海、台灣海峽、南海環環相扣,台灣終究無法倖免。也不能說台灣能打撈下雜,中國就不行;大家若不能積極有效面對,35年內,大家都要沒魚吃!往後吃白帶魚的費用,在今天可以吃黑鮪魚。如何保育海洋,恢復下雜魚的資源,才是永保吃魚蝦口福的關鍵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養觀念的核心價值:

 

248農民市集的網站,最近刊載一篇在雲林廈崙地區,新研發以文蛤、虱目魚、龍膽石斑混養草蝦,以獲得高品質草蝦的方法,閱讀該文章之後,感觸甚多,不吐不快。

本人不是養殖業者,頂多只有二十年飼養半屋子原生種魚蝦觀察的經驗。長期寫釣魚文章,需要多了解與魚有關行業的點點滴滴,釣魚文章作家藉此深入認識魚,累積魚類的知識,期望知此知彼、「百釣百勝」,多年來被迫研讀甚多中、日文的養殖技術書籍論文,因此獲益甚多,也算半個養殖戶,權充有資格談養殖。

養蝦場風景

養蝦的風景.JPG 

 

混養的概念起源甚早,民國5060年代,淡水池塘養殖極盛行,最成功者如:池塘的草、鰱魚,以1:3的比例飼養,投飼草魚的青草,被攝食排洩後,有肥水的效果,浮游生物大量增加,變成鰱魚的食物,此即俗諺所云:「一草養三鰱」,大幅增加魚的總產量。魚糞變成浮游生物,再循環被鰱魚吃掉,魚的排泄物、殘餌所剩無幾,池底淤積非常緩慢,池塘底質不易惡化,水質穩定的時間延長,減少魚病與投藥的成本,提高魚產食品安全,因此成為當時顯學。直到人們生活水準提高,喜歡吃美味的海魚,催促淡水養殖魚退出時代舞台,但今天還是有若干業者,持續以這種方式飼養草魚、鰱魚。因此混養方式的核心價值,就是要避免底質惡化。

 

 

避免底質惡化才是王道:

 

草鰱混養時期,另有漁牧綜合養殖法一時紅的發紫。將禽畜糞便、殘餘飼料沖刷入池塘,肥水增加浮游生物,與殘餌共同成為魚類的食物,大幅增加魚產量。當時釣魚池塘放養供垂釣的魚,都由漁牧綜合養殖池供應,垂釣池魚最佳釣餌,當屬小雞、小豬飼料調製的釣餌。因為魚吃慣了小雞、小豬的殘餌,故以雞豬飼料垂釣最佳,若不明白養殖過程,當然無法選對餌成為垂釣高手,更寫不出好的釣魚文章。甚至常在下風處嗅聞池水的氣味,即知釣魚池底質惡化,池水散發有些微的異味,魚因此身體不適不太吃餌,不用花冤枉錢繳釣魚費用。

 

漁牧綜合養殖法後來退出時代舞台,其中底質惡化,導致池塘於春末水溫由冷轉暖之際,池底菌叢迅速改變,底質腐敗產生硫化氫,引起池塘的魚大量死亡,俗稱為「汎池」。若要降低汎池,必須節制肥水殘餌用量,避免底質惡化,如此則降低魚產量增加的效果。若持續投入肥水殘餌,必須在秋末清池、改善底質,降低底質的惡化,則清池成本,不會比直接用飼料便宜,最後漁牧綜合混養法,無法通過實務驗證,退出時代舞台。不管甚麼樣的綜合混養法,如何延緩底質惡化,減少清池的成本,避免底質惡化誘發水質惡化導致魚病,進而增加藥品用量與成本,衍生養殖魚蝦的藥物殘留,才是提高水產品利益民生的王道。因此以混養解決底質惡化的萬惡根源,增加魚蝦存活率與獲利,減少用藥與藥品成本,進而避免藥品殘留而提高品質,可謂一舉數得的聰明之舉,這就是廈崙混養蝦劃時代的創舉。

 

 

混養改善底質的原理:

 

廈崙混養蝦,利用虱目魚清除石髮藻(青苔),這是非常有學理根據的生物防治法,若改用耐低溫的臭都魚(象魚)、金鼓(變身苦)也有同樣的效果;夜間象魚躺著睡覺容易得手,有些石斑善於捕食象魚。外來種的龍膽石斑,不知習性如何?吞食象魚會不會被噎死?養其他清除藻類的魚,避免與大宗的虱目魚競相低價銷售,是應該分散的風險。青苔非常美味,多吃青苔的魚,魚肉滋味也會變好,賣有故事的魚較能獲利。青苔消耗池水的營養鹽(肥料),抑制浮游生物滋生,文蛤無食物成長不良、身體虛弱。反之文蛤長得好,有活力不斷翻動底質,確實是避免底質惡化的好方法。混養適當種類與相對放養密度,是混養法的核心技術,本文無法提供詳細數字,如此改善底質的效率提昇多少?希望業者能留意評估。

吃青苔的象魚

蝦1.JPG 

翻動沙底的沙梭

蝦2.JPG 

 

底質不斷被翻動接觸含氧氣的池水,好氧性的好菌分解水產動物排泄物,排泄物變成肥料,循環成為文蛤的食物。反之底質淤積缺氧,嫌氧性的壞菌導致底質腐敗。如何辨別底質的好壞?其實有非常簡單的檢測方法。以竹竿攪動底質,底質冒出許多泡泡,於水面嗅聞,發出泥土香味次好,散發藻香氣最好,發出水肥味不好。有腐蛋臭極糟糕,此時應該發現池底有很多文蛤空殼。底質好,南美白蝦、草蝦、原生種沙蝦,會潛入底質隱藏,蝦經常潛入,又不斷受龍膽驚嚇彈跳而出、隨即又鑽入沙底,如此不斷鑽進鑽出,等同翻動底質,誘發好菌孳生改善底質。集约式養殖法理論認為,蝦子多運動降低飼料效率,但多運動不是讓蝦子身體健康嗎?若底質漸惡化,文蛤、蝦子不鑽底,更加速底質的缺氧惡化。花蓮著名黃金蜆的漁場,於新放養蜆苗之初,以耕耘機拖曳大鐵扒,持續多天來回翻動池底,使底質獲得氧氣供應,誘發好菌滋生,兩者道理都相通。放養適量沙腸魚,廣鹽性、喜歡在沙底鑽來鑽去,應該能幫助池塘底質的改善。

 

 

糞水餿水堆養大會怎樣:

 

底質惡化一詞,聽起來多麼專業難懂,如果做以下的比方,您一定能夠恍然大悟。您帶外食回家吃,剩下食渣、垃圾由垃圾車帶走,排泄物由衛生設備沖走,所以家中十分乾淨。傳統的集約式養蝦法,飼料丟入池中,殘餌(食渣),排泄物都沒辦法從養殖系統(池塘)中排除,所以殘餌、排泄物持續在池水中循環,就好像家中整年垃圾沒清、糞水淹滿地、臭氣沖天,您還有一半的時間外出通勤、工作,但是蝦子卻每天24小時,長達一年的時間都在池中生活,如此養出來的蝦子,你怎麼嚥的下去!養豬、養雞都還要沖洗寮社,養蝦池怎能半年不清呢?殘餌、排泄物最終淤積池底,連帶影響水質,這就是底質惡化。

 

集約式養蝦法,就是希望在短時間內把蝦子養大、出貨,除了不打算清底之外,為了避免蝦子來回游動,降低飼料效率,刻意在池水中培養浮游藻類,使池水呈現綠褐色,此技術延用日文稱為「作水」。浮游藻類消耗掉一部份,排泄物分解而來的肥料,大半的排泄物還是蓄積在池底、池水。作水原意是希望節制池塘換水的次數,降低換水成本問題,避免養殖用水供應緊迫。因為池水呈現濃綠褐色,池底下的蝦子有安全感,不會游來游去,能提高飼料效率。但是濃綠褐色的池水使光線到不了池底,大幅降低其他需要光線、好氧性藻菌改善池底的能力,無法解決底質惡化的問題,業者被迫大量使用藥品。長期濫用藥品,很可能導致草蝦黑腮病的產生,幾乎消滅全台的草蝦養殖業,多少人多年的獲利又吐回去!此怪病究竟是遺傳基因缺陷,還是某種病源體致病,很多學者投入研究,迄今仍無答案,業者被迫改養南美白蝦,若持續不處理底質惡化、亂投藥,誰也不能保證會有甚麼新的蝦病產生。外來種又會引發甚麼生態危機?大家走著瞧!因為集約式養法走入瓶頸,終於誘發多種新的養草蝦技術理論躍上舞台,對於養殖業、全民而言,總是利大於弊。

 

汰弱存強避免病原感染:

 

偷偷潛入混養池的紅蟳,清除體弱的文蛤,確保文蛤的活力,體弱的文蛤容易染病,趁早被吃掉是好事。龍膽石斑吞食體弱的蝦苗,還能不斷地催促蝦子趕快做工,不能偷懶,所到之處蝦子從池底受驚嚇彈出、又潛入避免被吞食,等同耕耘機耙底。長期使用活蝦垂釣的經驗發現,一般養殖蝦活力差,只能彈跳身體長度45倍的距離,野生活蝦卻可輕易彈跳身體長度1015倍,誘引刁嘴魚上鉤的效果,野蝦好很多。龍膽為了填飽肚子,可不這麼刁嘴,牠保證柿子挑軟的吃,緊盯跳不遠、無法迅速潛入沙中的蝦子緊追不捨,最後吃掉體弱易染病的蝦,好像非洲草原獅子扮演的角色。換句話說,活力不足的潛在病蝦,趁早被混養的石斑吃掉,既不會浪費飼料,又不感染病症傳染其他正常的蝦,的確是個好方法。

 

從混養蝦一文中,發現撈捕混養蝦的方式,可能有改善的空間。即使不斷地淘汰體弱的蝦子,但是身體強健的蝦子,未必都是換肉率(飼料效率)最高的個體,也就是說不斷地把夠大的蝦子撈取販賣,最後可能留下來的都是身體很強健,換肉率最差、不長肉的小個體,因此在適當的時機全面清池、出清蝦子,應該能提升經營效率。廈崙混養蝦,已經非常接近環保綠色的養殖方式,大部分的魚蝦排泄物,在池塘內分解再變成食物,多種飼養物種相互扮演生態系自淨的功能,所以養殖廢水不多,不太需要藥品,對地球環境相當友善,正是台灣所有養殖業,必須思考的未來方向。如果在池塘底擺設適當數量的水泥蟳管,供蟳棲身,或許還能多增加一筆收入。

 

混養蝦的下雜魚飼料,還須由海洋撈捕取得,即使是人類不吃的下雜魚,還是自然生態的一部份,應該潛藏許多人類未知,對於環境生態有重大的功能,撈取需要節制。很遺憾!台灣長期以來沒有相關政策,大家習以為常,幾乎沒有成為公共議題,本文尊重長久習俗不評論。混養蝦是目前台灣最環保先進的養殖法,等多數同業都跟上,或許再評論吧!但是中國的養殖業者、漁民也全面地效法台灣,把海撈下雜魚當飼料,正引發一個駭人驚世的吃魚大問題,値得關心此冷門議題者留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不是有線電視頻道的日本海鮮美食節目,專題介紹日本鯖,台灣的胡麻鯖不知何時才能出頭天?要不是近年來民眾吃魚有益健康的意識覺醒,大概台灣的胡麻鯖,還只是超市貨架一角乏人問津的茄汁魚罐。四周環海,盛產海魚愛吃海魚的台灣,為何美味海鮮獨漏了產量佔台灣近海魚類第一名的胡麻鯖?

小型對人體有益的魚:

根據《海鮮輓歌》一書的記載,或者日本文獻,關於魚類肉質的營養成份分析,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類,或者鯖科的日本鯖、胡麻鯖、鰹魚、圓花鰹、大目鮪、黑鮪魚,除了後兩者含有較多牛磺酸,能幫助人體消除疲勞以外,其他蛋白質的組成相似,所含對人體有益的淺海魚油,DHA、EPA等等,其實都差不多。換句話說,社會大眾為之瘋狂的鮪魚,除了牛磺酸含量稍多以外,其他營養成份其實和鯖科的鰹魚類、鯖魚類,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類等等,幾乎沒有甚麼差別,但是價格可能相差數倍到十數倍。

如此令人錯愕的營養分析科學證據,說穿了並沒有太令人費解的理論,一切都能從食物鍊裡面找到答案。海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,利用海中的礦物質(營養鹽、肥料)光合作用生長繁殖,變成海洋魚苗的食物,比方說鰺科的紅尾鰺、竹筴魚魚苗就佔了一部份。植物性浮游生物(植浮)光合作用產生的淺海魚油,DHA、EPA等等,經由食物鍊進入胡麻鯖的體內,一部分小型鯖魚,被鰹魚吞食,淺海魚油就由鯖魚轉移至鰹魚,一部份大型鯖魚、中小型鰹魚被鮪魚捕食,最後鮪魚體內也含有淺海魚油。

想要補充身體所需的淺海魚油,從鯖魚肉,鰺科紅尾鰺、竹筴魚肉取得最廉價。若由鮪魚取得,雖然魚腹肉可能油脂很豐富,但價格甚高,一年沒幾個月能吃到,無法滿足整年份的人體需求,也許打打牙祭還可以,卻不是完整的解答。若食用鰹魚或其他鰹魚產品,能不能提供足夠的淺海魚油呢?答案可能比鮪魚還要不完整。台灣沒有吃鰹魚生魚片的傳統,吃到肥美、魚油豐富的鰹魚生魚片,一年可能難得幾回,而且鰹魚生魚片不耐冰藏,台灣的日本料理店不販賣的原因也在此,不能提供一整年所需的魚油。製作柴魚,需要含最低油份的鰹魚,否則油份氧化變成腥味,柴魚將乏人問津。食用沒有油份的柴魚花,難以獲得淺海魚油。而鮪魚、鰹魚體型大、數量少,對多數民眾而言並不常見。因此!魚體小型數量多、成長迅速的胡麻鯖,應該是一整年,在台灣最容易取得,價格最低廉,最平民化的淺海魚油來源!

食物鏈較短的魚:

如果以台灣近海盛產第一名的胡麻鯖作例子,一般民眾要了解「食物鏈較短的魚」是甚麼意義,其實不難。海中植浮光合作用後大量繁殖,成為動物性浮游生物(動浮)的食物,食物鏈在此產生第一個層級。動浮被海中的小魚蝦吞食,食物鏈產生第二個層級,小魚蝦被小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吞食,食物鍊產生第三層級。大型胡麻鯖捕食小型紅尾鰺、竹筴魚,食物鏈進入第四個層級。大鰹魚吞食中小型胡麻鯖,是食物鏈的第五層級,鮪魚吞食大胡麻鯖、鰹魚是食物鏈的第六層,最高第七層級的沙魚又捕食大鰹魚、鮪魚。由此不難發現,胡麻鯖漁場的彭佳嶼東方海面,與胡麻鯖有關的食物鏈大約七個層級,胡麻鯖體型小的一、二年魚,扮演食物鏈的第三、第四層級,相對於鮪魚、沙魚食物鏈較短。

有害人體的化學成分、重金屬,假如在海水背景値是1,如果進入植浮細胞體內累績濃度變成10,再經過動浮、小魚、然後累積在食物鏈第三、第四層級的胡麻鯖。再陸續轉移到鰹魚、鮪魚、沙魚。食物鍊每增加一個層級,有害化學成分、重金屬濃度,大約增加10倍,胡麻鯖是食物鏈第三、第四層級,濃度筆海水背景值增加1.000倍、1萬倍,第五級增加10萬倍,第六級增加100萬倍,第七級1.000萬倍。東海漁場是相當清潔的海域,截至目前為止,並未傳出海域受污染的相關調查報告,最多只有學者提醒社會大眾,大型的海魚例如:沙魚、旗魚、鮪魚,最好每周只吃一次,避免吃太多在身體累積可能的有害物質。所以依據特定魚種,在食物鍊層級的高低,就能很簡單判斷這種食物安不安全。胡麻鯖的有害物質可能累積量最多1.000倍、1萬倍,鮪魚達到100萬倍,兩者安全程度的高低立刻分明。再多的檢驗報告,即使都證明安全,也無法改變食物鍊層級增加,迅速增加可能毒物積累的事實。此外,佔總漁獲大半的小型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,都作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飼料,既然市售的上述養殖魚都安全,那更不可能懷疑飼料源頭胡麻鯖、紅尾鰺、竹筴魚不安全了!

資源永續的魚:

成長慢、性成熟慢的魚,通常都不太能夠承受撈捕的壓力,非常容易絕跡,嘉鱲(真鯛)、黑鯛兩者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在自然環境下,嘉鱲雌雄魚約需要5~7年才性成熟,而黑鯛的1年魚,雖然一定變成雄魚,但已經性成熟,雌魚約在2~3年全部性成熟,所以目前市售的兩種雖然大多數是養殖魚,但是黑鯛還有野生魚,嘉鱲卻已經很少見
。嘉鱲在第三、四年體型已達0.5~1.0公斤,非常適合食用,還沒機會繁殖就被捕捉食用,來不及成長繁殖,沒有小魚苗孵出來,海中沒了小魚,當然不會有大魚。當小魚、中型魚還沒有機會成長繁殖就被捕捉,以至於沒有大型魚繁殖,這就是所謂非資源永續的漁法,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討論這個議題,並尋求補救。

台灣人真得太幸運了,在彭佳嶼東面有廣大的胡麻鯖漁場,依據日本學者調查這裡的胡麻鯖,每年新曆約1月份是2年魚的產卵期,3、4月份則是1年魚的產卵期。魚苗孵化後滿1年,40~60%的個體已經性成熟,平均全長28.7公分,平均重量318公克,這種體型的小型魚,已經非常適合食用。因物流過程保鮮不易,非常容易退鮮失去美味,因此多年來都做成罐頭。滿2年,幾乎全部性成熟,平均全長36.4公分,平均重量650公克。滿3年,平均全長39.9公分,平均重量860公克。滿4年,平均全長42.8公分,平均重量1012公克。目前幾乎沒有捕獲孵化後5歲魚的紀錄。

由於僅需要一年就能性成熟繁殖,這樣的魚資源勢必非常能夠承受撈捕壓力,如果要進行相關的保育、復育工作,最多只要2年就能收效,不像嘉鱲,必須連續放流魚苗、資源監測調查,持續至少5~6年,才可能慢慢見到成效。此外胡麻鯖的彭佳嶼東漁場,總面積約有4~5個台灣以上的大小,稍加管理即可資源永續。讓台灣民眾有健康的魚吃、吃食物鍊短的魚,吃永續的魚,非胡麻鯖莫屬。若說胡麻鯖是上帝恩賜台灣健康永續魚,實在一點都不過份!但台灣民眾準備好要享受天恩了嗎?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到底出產幾種鯖魚?主要的漁場在哪裡?主要用甚麼方法捕捉?相信是多數關心吃健康魚的同好,除了吃什麼魚以外,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。

鯖魚分三種:

目前市售的鯖魚,全世界僅3~4個種,台灣吃得到的有3種,即挪威鯖、日本鯖、胡麻鯖。挪威鯖一般體脂肪可達10%左右,台灣進口者多屬之,超過這個水準,即屬於精選超肥的魚。體脂肪含量高,即使冷凍很久,肉質也不易變硬,因此受到消費者喜愛;法定低溫冷凍可保存一年。又因高緯度地區出產者,通常體型大肉多,頗受各地自助餐、海鮮餐廳業者喜愛。淺海表層魚類所含對人有益的魚油,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失效、產生腥味。最好像日本製品一樣,以真空小包裝分開裝,避免接觸空氣,才是理想的冰存方式,更能照顧民眾的健康。

日本鯖主產於日本太平洋沿岸、東海、黃海靠日本列島的沿海,類似挪威鯖的生活環境,水溫低魚體較肥。但是體內油脂超過10%者,即屬於高價格的精選品,主供鮮食,售價不輸黑鮪魚背肉。日本鯖一般體脂肪都在8%達到平均最高點,盛產期在日本加工成鹹魚真空包銷售,少數賣到台灣,因為消費者認同日本品牌的緣故,售價大約是挪威鯖的5倍以上。台灣漁船在東海南部、太平洋交界海域,也會捕獲少量日本鯖,在舊曆年前也有部份魚油含量達8%者,因為數量稀少,通常被魚貨集散地的冷凍廠標下,趁新鮮製成鹹魚,少有公開販售,多成為當地相關業者餽贈親友的禮品。日本鯖在台灣菜市場的俗名稱為:青非,漁民另稱為:扁仔、白身。

話說胡麻鯖:

東海與太平洋交會處,大約就在台灣的東北方外海,漁民俗稱為「彭佳嶼東」的漁場,受到東海海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影響,浮游生物較多,受到太平洋溫暖海水的調節,水溫較穩定,東海海流受到彭佳嶼向海底延伸的淺海礁棚阻滯,形成湧昇流,鯖魚喜歡在這樣的環境生長棲息,因此成為台灣鯖魚圍網漁船(三腳虎)的重要漁場。此外黑潮貼近台灣東部沿海,洋流與東部海岸摩擦,形成境界湧昇流,加上台灣東部溪流夾帶豐富礦物質(肥料)入海,也會形成類似彭佳嶼東的漁場環境,部份漁船適時在南方澳近海撈捕胡麻鯖。

上述兩處漁場捕獲的鯖魚,約有85%都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胡麻鯖又稱澳洲花鯖,整個魚群的分布範圍,從彭佳嶼東、南方澳近海、釣魚台近海,一直延伸到南沙群島,整個汛期漁場由秋冬天的彭佳嶼東,一直延續到夏天的南沙群島。秋冬天的魚體魚油多,主供鮮食。魚體少油製罐、體型小當延繩釣釣餌,近來還成為養殖海鱺、龍膽石斑的主要飼料,甚至以前沒有用途,大型已無魚油的老成魚,現在也加工成為柴魚,廣受日本人喜愛。

因為胡麻鯖體側有細小芝麻斑點,被學者命名為胡麻鯖。因為分怖遠達澳洲,而被命名為澳洲花鯖。一般菜市場稱為花非,南方澳漁民又有尖嘴、黑眼睛等稱呼。目前台灣的鯖魚主要為本種,漁船停泊的漁港以南方澳為主,過半的漁產在南方澳上岸拍賣,因此南方澳漁港又有鯖魚之鄉的別稱。

認識三腳虎圍網:

五個人合作成為伙伴,閩南話稱為「五腳」,若是三人結成伙伴就稱為「三腳」。捕捉胡麻鯖魚的圍網,需要燈船、網船、母船等三個伙伴,這是三腳虎名稱前半段的由來。漁撈作業開始,以往先由燈船開燈找尋魚群、以燈光誘引聚集魚群,再將母船緩慢駛向燈船。近來都是三船協同開燈尋找誘集魚群。發現魚群數量夠多,母船、網船緩緩接近燈船,將燈光逐步減弱,使魚群游向燈船。網船將漁網主繩一端固定在母船的捲揚機上,一邊載運網具一路下網,漸漸圍住魚群。直到漁網完全圈住魚群,母船早已完全熄燈,使魚群緊密聚集在燈船下方。等漁網圈住魚群,緩慢收網,在圍網的中段位置,設有一個稱為網囊的袋狀構造,等圍網兩端收攏到最後,魚群就進入網囊,編織網囊的網繩需特別加強,預防大量的漁獲擠破網囊。因為網囊的巨大布袋狀開口好像巨大的虎嘴,三腳虎圍網的虎字即因此而起。

等漁獲進入網囊,母船以巨大幫浦,將漁獲抽入船艙。胡麻鯖成群活動的時候,許多大型魚掠食者,都會出現在魚群附近,有可能被圍網意外捕獲,有時是巨大白帶魚、沙魚,成群的紅魽也有可能,但主要漁獲還是胡麻鯖,次要漁獲是鰺科的竹筴、紅尾鰺等等,一網得魚數十噸算基本漁獲量。三腳虎的母船擔任載運漁獲、人員與人員休息場所,船體遠大於其他二船。台灣有三組大型的圍網漁船,白天以直升機尋找魚群,有魚群聚集的海面,底下會形成暗藍色的斑塊,日視即可估計魚群的總重量,再將魚群位置的經緯度通報母船。母船於黃昏抵達,接著採用類似三腳虎的撈捕方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相信閱讀過《海鮮輓歌》、《老的很健康》的讀者,都知道淺海魚類含有淺海魚油、DHA、EPA等對人體的好處,可是很多人、包括筆者弄不清楚深海魚油,到底對人體有甚麼功能?

深海魚油的種類:

說起來會嚇讀者一大跳!深海魚油的成分,隨魚種的不同,大致分為三大類:一種像蠟燭,另一種像機油,第三種像鯨獸(魚)油,三種都是人體無法消化吸收,既然無法消化吸收,怎麼會對人體有益?本人一直期待相關的醫學報告出現,證實多數的深海魚油,可能有益人體?卻至今期盼落空。至於深海魚油像蠟燭、機油、鯨油的分析報告,早就見諸文獻,委託國內學術機構分析也不困難,在此就不多說了!

台灣東港、南方澳出產的鱗網帶鰆,魚肉富含深海魚油,故俗名油魚,魚肉潔白富含油脂,生魚片、醃製味噌後烤食都很美味,很可惜曾被老鼠會拿來訛詐消費者,轟動的負面報導,嚇壞社會大眾,民眾又不知如何正確享用此等海味真饈,目前在市面上已極度罕見,漁港拍賣乏人問津。日本對於類似的魚,訂定消費者保護法,店家有義務告知食用此魚的可能後遺症。此後遺症不是甚麼大事,主因成份類似蠟燭………等人體無法消化,吃太多放屁後,肛門泌出魚油;因為魚油不能消化嘛!魚油的污漬清潔劑洗不掉,高價的服飾請用去漬油清洗!其實只要每個人不吃超過70公克就安啦!

深海魚油的成份,在深海魚體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!深海,或者出產海獸(海豹)的高緯度地區,因為氣溫極低,深海、未結冰的表層海水溫度多在攝氏零上2~4度,,魚、獸體為了保溫、防止體液凝固,影響身理機能,所以才含有多量液態魚油脂肪,預防體軀凍僵。或許深海魚油這種功能,才被聯想成有「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」,本人既非學者、醫生,亦非有機化學專家,不敢篤定說深海魚油沒有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,但請您自己想一想,既然無法消化吸收進入人體,怎麼會產生對人體有益的效果?

深海魚油哪裡來:

稍有海洋生態概念的讀者,一定不能認同以上文章的論點。因為深海魚的食物,來自於淺海魚類、海洋表層動物的屍體,漸漸下沉到深海,為深海魚蝦所利用,所以深海魚體內的魚油,來自淺海魚類的食物鍊,既然深海魚含的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蠟燭、機油,那麼淺海魚體內也必然有這些東西,深海魚既然吃不得,淺海魚又怎能倖免?

地球的表面70%是海洋,海洋與陸地相接壤的部份,水深200公尺以內稱為大陸棚,水深200公尺以下稱為深海,這是深海這一個名詞最嚴謹的科學定義。陸地只佔地球表面30%,只有水深200公尺以內與30%陸地接壤的部份稱為大陸棚,是不是說大部分海洋深度都超過200公尺?更應該說地球表面的海洋多數屬於深海,總面積很可能佔了地球表面積的一半。大面積的深海遠離陸地、遠離海底,嚴重缺乏來自陸地、海底湧昇流帶來的礦物質(肥料),所以陽光照射海面,僅能生產非常微量的植物性浮游生物(植浮),養活少的可憐的魚,也因此幾乎沒有漁業活動的存在。台灣漁船經常誤入他國領海被扣押,各位用簡單的邏輯想一下,如果佔地球面積一半的深海,盛產魚類的話,又何必冒險靠近他國領海(大陸棚)捕魚?

既然佔地表面積一半的深海,表面僅有少量浮游生物,最後只有死亡的植浮沉到深海,進入深海魚的食物鏈,並不是淺海大陸棚內豐富的魚類,衍生的魚屍進入深海食物鏈。全世界15大淺海漁場,有14個已經嚴重資源枯竭,還剩下多少死魚進入深海?把深海魚養的肥滋滋,體內含有大量來自淺海食物鏈的深海魚油?很顯然深海魚的魚油,來自佔地表一半的深海表層,相對稀少,累積總產量很驚人的植浮。台灣有學者已經成功培養海水微藻類,從微藻裡面煉得柴油,轟動全世界!而這也是深海魚油哪裡來的最佳答案。人類未知的深海表面有很多含怪異油份的微藻類,最後進入深海魚類的食物鏈,形成特殊的魚油,深海魚油就是這樣來的!

魚油成分的關鍵在食物鏈:

不知何故?近年來不分青紅皂白,海產只要冠上「深海」兩字,幾乎都和高級、高貴劃上等號。有種最頂級的進口鮑魚,原本已經高貴不可攀,深植民眾心中,卻還要加上「………鮑魚,來自深海、純淨………」,深海沒有陽光,沒有陽光海藻長不出來,唯一藻食性的鮑魚要吃甚麼?所以鮑魚僅限定產於淺海!

市售的健康食品「深海鮭魚油」又是一例。全世界的鮭魚,在海中活動的時期都棲息在50公尺,主要在20公尺以內的淺海;水深200公尺以下稱為深海,這是專有名詞「深海」最嚴謹的科學定義。因為棲息在淺海,淺海表面的植浮,胞體內合成有益人體的淺海魚油;國內學術機構已能培養微藻類、提煉取得。淺海表面的植浮,被其他小魚吞食,鮭魚再吞食小魚,所以體內也有了淺海魚油,被捕的鮭魚肉被人類利用,內臟含有更豐富的淺海魚油,丟棄可惜,提煉成為健康食品,確實造福很多人,但不知何故要弄這麼一個廣告文案,搬大石塊砸自己的腳!

海豹、海象、海獅等海棲哺乳類,主食魚類,附帶吃食其他海產動物、海鳥,其體內油脂是否為淺海魚油,必須經過檢驗證實。雖然多數的上述海棲哺乳類都捕食淺海魚,但也會捕食企鵝等海禽。企鵝可潛水數百公尺捕食深海魚,深海魚的深海魚油,由企鵝進入海棲哺乳類體內,鯨體內的魚油,也是循此途徑而來。因此市售海豹油所含淺海魚油的純度如何?應該透過鑑定讓資訊更透明,更能提升民眾的購買意願!但此類健康食品,目前沒有國家標準、無法可管!所以到底是深海還是淺海有益人體的魚油,完全看食物鍊,但還是淺海出產的最可靠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釣客釣獲的魚,漁夫捕獲適合當生魚片的魚,處理方式與其他漁獲有所差別。沿近海捕獲可做生魚片的黑鮪、旗魚,受到日本買家長期嚴格要求的關係,漁夫的前置處理都非常謹慎。漁獲上船立刻以鐵棒敲擊腦袋,剖開魚腹取下魚鰓、內臟,將凝聚於魚腹腔靜脈的血污洗淨,塞入一個包碎冰的塑膠袋,以降低魚體的溫度,同時在魚身上鋪滿碎冰保鮮。

  當生魚片的紅魽或體型較小的鮪魚、旗魚,通常漁夫並沒有上述的動作,只是將魚浸冰水、舖碎冰冷藏。體形巨大的紅魽,應該要仿照黑鮪魚的處理方式,但漁夫多懶得仔細處理,因為日本人不會來台灣買紅魽。反觀釣友釣到紅魽,多數會先用刀刃伸入魚鰓,切斷鰓大動脈放血,經過放血手續,剖下預計當生魚片的魚肉塊,可放置多天不產生異味。更講究的釣友則等放血後,還有切除內臟放入冰袋的後續動作,如此可獲得更高品質的紅魽生魚片原料。

  釣客釣獲的多種高級魚類,像是石斑魚、黑鯛、黑毛,都比漁夫多了一到放血的手續,如此做料理的魚肉比較沒有雜味,煮清湯也少掉許多髒髒的泡沫和雜質。特別是海藻食性的臭肚魚、鸚哥魚、粗皮鯛,如果沒有放血,魚肉都有異味,而且不耐冰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  打撈上來的活魚,如果不立刻處以安樂死,魚兒不斷地跳動、抽蓄,肌肉裡面的肝醣消耗掉,會變成乳酸堆積,導致魚肉的滋味變差,退冰後容易腐敗。肝醣原本屬於魚肉美味的成分之一,若過度消耗會降低魚肉的滋味,因此許多大型的魚被捕撈上來,都立刻處以安樂死,以保存魚類的美味。

  除上述經過科學研究證實的學理以外,很多經驗豐富的釣友,也有類似的體驗。馬祖的資深釣友,吃得出黑鯛魚體的哪一面貼著石頭。馬祖的礁石屬於堅硬冰涼的玄武岩,清晨釣友釣獲黑鯛直接扔置在岩盤上面,魚很快地缺氧死去,身體一面貼著岩盤,一面曬著太陽,即使只有放置區區一個鐘頭,魚的肉質還是會發生變化。一般而言,曬太陽的一面肉質變得較粗糙、甜度差一些,而貼著冰冷岩盤的那一面比較好吃。

  很多喜歡吃魚的釣客,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,都有自己一套保存鮮魚的方式,部份撈捕高價漁獲的漁夫,為了提高魚貨的價值感,也會致力於保持魚的鮮度。

  近年來養殖漁業很發達,各地養殖魚主要消費市場的新鮮超市,都非常嚴格要求魚貨的賣相,因此逼迫漁夫在保鮮處理方面,做了許多變革。以養殖場常見的黑鯛、真鯛等近緣種的魚,漁夫先在海水中加鹽,以免碎冰融化海水變淡,影響魚肉滋味。約五十加侖塑膠桶,放入一大瓶高梁酒,調勻後放入活魚,等數分鐘酒精進入魚體,刺激魚體的血液循環,魚體的顏色開始變得很漂亮,然後再放入碎冰使魚安樂死,如此即可獲得最佳賣相的魚,當然也完全將魚兒的美味保留下來。魚撈離冰水後,再用碎冰大約冰鎮三十~六十分鐘,即可放入貨車長途運輸,也可以一一撈取分成小包裝冷凍保存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時令影響魚的滋味 中提到三~四指幅的臭肚魚,就是適當體型的魚才夠美味的例子。魚體漸漸長大,需要的食物量更多,要填飽肚子的困難度更高,所以多數的大型魚,都處於挨餓的狀態,肚子既然吃不飽,身體必然消瘦,身體消瘦魚肉就不好吃,所以同種類的魚,體形大過一定程度以後,肉質多數粗糙無滋味。生魚片黑鮪魚的價差數十倍,道理即在於此。

  許多垂釣、漁撈經驗豐富者都知道,常常隨便撿一個爛魚頭、一條臭魚當餌,竟然釣獲一條大魚,學者稱此現象為「機會覓食」,有什麼吃什麼,大魚因為少有機會飽餐,所以饑不擇食。一條吃不飽餓肚皮、胡亂吃低品質餌食的魚,怎麼可能長出一身好肉?故畜牧業者也都強調精料,才能飼養得到肉質好肥壯的牲畜。

  挑選適合切生魚片的紅魽,至少都要5公斤以上,6~8公斤的體型,是最受小型日本料理店歡迎的體型,此等體重的魚,體內開始蓄積脂肪準備產卵,體型若稍小,魚腹肉太薄,就少掉吸引饕客的魅力,體型太大,短時間料理店賣不完,鮮度可能影響滋味。

  精通海鮮的海產批發業者、釣客、廚師,能由魚的體態、身體的厚度、寬度,精確辨別魚的肥滿度,這些都是在魚貨拍賣場,經前輩指導並經過多年磨練,才能練就的本事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同一種魚美味差異的關鍵之一,在於魚肉所含油脂的多寡,不同種魚美味與否,完全在於天生。同一種魚體內油脂的豐厚與否,則受到季節的影響,特定魚種體內油脂,常在特定的季節或月份達到最豐厚,日本人把這段時間稱為「旬」,中文則稱為「當令」,或者「正當令」,令者時令也。閩南話則稱為「正時」、「得時」、「當得時」等。

  以冷海性的黃魚而言,以前多半在二十四節氣的寒露、霜降之後,魚群已經往南迴游到臺灣海峽北端,此時最肥美。如果是暖海性的土拖魚,則在白露之後,開始靠近澎湖沿海蓄積脂肪,到了立冬已開始出現極度肥滿的個體,立春到雨水之間,魚兒產卵,體脂肪就變少了。

  另一部分臺灣沿海出產的魚種,多數在雨水、春分,體內油脂達到一年一度最飽滿的狀態。這種特殊狀況閩南話俗諺有所謂:「清明穀雨,大大小小要做母」的俗諺。先民觀察大自然各種鳥獸、水族,到了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之間,都在哺育下一代,在哺育下一代之前,都先在體內蓄積足夠的脂肪與蛋白質,若將已經產下下一代的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往前推,到了前一~二個月的雨水、春分,就是海中魚類體脂肪達到產卵前最肥美的時候。不過必須注意魚類身理現象與邏輯推演產生的時間落差。

  魚類身體內的養分聚積到了最飽滿,開始輸送轉換進入卵巢、精囊裡面,卵巢、精囊持續發育長大,生殖器發育到最成熟,體內的養分剩下不多,僅存的養分在交配行動中用掉。因此魚體內儲存油脂、蛋白質的飽和點,在於生殖器剛開始發育的時候,剛開始發育的前15~30天。開始發育的後15~30天,魚體的肥滿度次之,魚體剛開始儲存養分時又次之,生殖結束後到開始儲存養分的階段又次之,最差的情況是剛結束生殖活動的時候,有些魚類在此階段因體力、養分耗盡而死亡;鮭魚就是大家熟知的例子。

  有些還不到繁殖期的魚類,特定季節特別美味的原因,還是可以從生態行為中,找到魚體美味的奧祕。每逢二十四節氣的入秋到白露之間,巴掌大的二年臭肚魚還沒靠岸,當年生體寬大約三~四指幅,剛開始有較多的肉足堪解饞。此節氣間常有陣雨,將陸岸的肥料沖刷入海,臭肚魚嗜食的高等綠藻還來不及長出來,反倒是受到肥料滋潤,附著在石塊上滑溜、薄薄的一層矽藻先大量滋長,這些矽藻十分營養又好消化,大量啃食矽藻的臭肚魚,在十數天之內都長得十分肥美,這就是基隆釣友、饕客特別愛吃此時臭肚魚的原因,而且這種體型的臭肚魚只能竿釣,無法以其他漁具捕獲,更重要的是必須在秋雨之後,才會出現美味的臭肚魚,此魚曾經是基隆廟口海鮮攤位的招牌菜,而今安在哉?

  雖然大部分生魚片、生鮮料理的魚都必須脂肪豐厚才夠美味,但是曬魚干、一夜干的魚,反而要在體脂肪最少的時候曬製,魚干含脂肪少,不易產生油垢味、耐久存,此又是鮮魚、魚干美味原理的差異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