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人受中國電視公司《筆記台灣》節目製作單位邀請,於節目中與觀眾聊基隆的海鮮、鮮魚的烹調,節目將於元月11日週二晚間10點,於有線電視第10頻道播出,歡迎喜愛海鮮的同好準時觀賞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前一陣子在部落格刊出《永續放流永續美味的斑節蝦》一文,不久另行預告還有本篇文章要刊出,最近終於擠出一些時間,榨出這篇文章。

 

資源保育管理已成文明象徵

 

最近受有線電視《國家地理》《Discovery》等頻道的刺激。近幾個月,幾個節目系列都在談保育、放流、驅逐外來種、限制漁法的議題。比方說放流白鱘、匙吻鱘、驅逐亞洲鱧魚。使用臥眠鉤,旗魚不會將鉤子吞太深,活的小旗魚可放回大海,美國實施近二十年,旗魚資源量已經恢復了等等。這些議題對筆者而言,實在再熟悉不過了!筆者二十幾年前、連續十幾年就經常在文章、著作中大聲疾呼,但是我們這個舉世驚艷的進步國家,政府居然都沒有動靜、沒有作為。顯然在這一方面,與他驚艷世界的成就背道而馳;爛到嚇壞全世界!

 

比方說美國漁夫釣旗魚使用的臥眠鉤,最早由日本漁夫發明,鉤尖特別往魚鉤內部拗進去,鉤子外觀好像人蜷曲身體而眠,日文名稱直譯為「睡」,臺灣漁民稱為老婆(嫗)鉤,多用於延繩釣捕捉赤鯮、馬頭魚。原本希望避免延繩釣的鉤子意外勾到漁夫,導致延繩拖漁夫落海致死,後來發現魚無法將臥眠鉤吞深;深吞易致死,而且魚不容易脫鉤逃逸,卻有卸鉤方便的優點,這個人類釣具史上的大發明,美國人學去了。臥眠鉤的中文稱呼,是筆者三十多年前翻成中文,刊載於《磯釣百科》一書。網路是厲害的科技,翻譯者也蠻用心的,居然還能找到前人的翻譯。有線頻道關於軍武、狩獵、釣遊、漁業等筆者熟悉,國內冷門的領域,專有名詞常常被省略或譯錯,難怪筆者要特別提臥眠鉤。凡此種種誘發我這個電腦低能兒,在部落格寫文章找聲援!

 

民間單薄力量並不足以滙為浪潮

 

近十年來,很多關於魚類資源保育的議題,筆者不太願意發表文章,因為狗吠火車沒有用。這個社會很多地方需要慘痛的教訓,太多先知先覺擱著沒用處!雖然相關的保育、放流原理很簡單,從國外的文獻都能輕易查到相關的調查方法。但學者從事相關的調查,跟漁民一樣出海迎風抵浪很辛苦,又沒有「危險加給」,教育單位設定這類論文升等的積分很低,而且相關主管機關,幾乎都沒這些預算與對口執行單位編制,顯然在這個議題上,很可能是一群狗吠火車!不!吠鐵軌!火車都不知在哪裡!「迷路蹲坐街角的小孩,沒有放聲大哭,沒人聽見」,「迷路蜷曲在暗巷的小孩,哭得太難聽,沒有路人敢相救」。救與不救之間,美國人已經搞二十年了,「迷路蹲街頭的小孩,已經無力哭出來!」

0038.JPG  

(參加愛鄉、愛土、愛海洋放流斑節蝦苗的小朋友,留下活潑可愛的紀念。)

 

首樁要大家投注關心的成效調查

 

因為以往沒有留下任何斑節蝦的原始資料,比方說每一網漁獲量的平均數字,一年四季,斑節蝦的平均體長與體重的關係,年齡組成百分比等等。斑節蝦資源是在完全消失後,才由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十多年持續放流一千五百萬尾苗,才漸漸再有漁獲量。現在問題就由此產生,已經不知曾經產量最高峰的數據是甚麼?現在如何評估到底放流多少蝦苗,才是合理、合科學的數字?首先我必須強調,以這十年來的量是絕對不夠的!,每年各放流約五十到一百萬尾的規模。政府應該多提撥預算,委託澎湖縣種苗繁殖中心,每年放流般節蝦苗的量增加一倍。並且專案委託,採集基隆、宜蘭的種蝦,每年各放流約五十到一百萬尾的規模。  

0036.JPG  

(產下這批約21萬尾蝦苗後,仍然存活的種蝦也隨蝦苗一同放流。)

 

 

0033.JPG  

(民國93年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在澎湖龍門海灘放流斑節蝦苗的情形。)

0034.JPG  

(放流前活潑健康,全長約34公分的斑節蝦苗。)

在此同時,以每月或者至少每季,調查澎湖、西臺灣、基隆等地漁船,每網平均漁獲量的總重、尾數,體長分佈曲線、重量分佈曲線,以及生殖腺成熟的情形。作為下一階段放流蝦苗數量的依據。

0035.JPG  

(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動員附近國小師生參加放流活動。)

 

因為道理很簡單,海底所能供應的食物總量之基礎生產力有上限,當放流的蝦苗太多,超過環境負荷,斑節蝦的平均體長、平均體重,以及同一季節生殖腺生熟度,都會有下降的現象。因為自然界基礎生產力會有大小不同的波動,所以相關調查,必須隨著斑節蝦放流規模的擴大而持續,恐怕前後必須持續十年,才有可能獲得有效可信的結果。最後才能依據此資料庫,決定每年放流班節蝦苗的總量上限。

 

結語

 

臺灣農業開始進入知識密集、技術密集、勞力適當密集,資本相對不密集的精緻型小農業,即目前漸成顯學的無毒、有機、自然農法,是解決失業率,提升傳產生產力的最好解決方案,無獨有偶的,臺灣漁業與農業相同,是解決社會失業率與漁村凋敝的最佳方法,而最好、最簡單的答案,就像有機農田長出高質高價有機米一樣,天然有機海洋得長出斑節蝦,還有其他多樣、高質、高價的海味真饈,能夠維持漁民生計,否則捨此莫由!而放流斑節蝦,正是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指標!

  0037.JPG   

(參加愛鄉、愛土、愛海洋放流斑節蝦苗的小朋友,留下活潑可愛的紀念。)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甚麼叫做永續漁法?簡單的說,適量捕撈海產物,使其資源量永遠維持不墬的漁法稱之。臺灣是世界著名的漁業大國,相關學術研究領先國際,但是臺灣截至目前為止,僅有民間發動數起的永續漁法,學、官完全缺席!這就表示臺灣的漁法,都是趕盡殺絕、吃乾抹淨,害死自己才罷休,這是何等原始的資源掠奪行為!但臺灣盤古開天地第一種永續漁法,很可能就是基隆長潭社區,自力推動的赤鯮陷籠漁法!

 

漁村慘況迅速地發生

 

大約在十二、三年前,釣魚的朋友跟我抱怨,說赤鯮越釣越小也越少,甚至連三個指頭寬的魚都很難釣到,而漁民使用赤鯮陷龍漁法,大量捕獲三個指頭寬的小魚,在基隆崁仔頂批發市場,4050條賣一百元。照這樣下去,不要說釣友以後免想釣到魚,就連漁夫以後也別想靠捕撈赤鯮討生活。當時我在釣魚雜誌發表文章,很不客氣大力撻伐,簡單的說:「希望漁民把女兒養漂亮點,將來更容易輕鬆賺錢幫助家計!」

 

當時我正在釣魚界推動永續垂釣的觀念,已經十幾個年頭。非垂釣的目標魚種,活生生的丟回大海,設定目標魚種體型在合理的大小,太小的魚活生生丟回大海。有腦袋的釣友迅速地受到影響身體力行,當然對於撈捕三個指頭寬的赤鯮無法認同。以當時筆者在釣魚界的號召力,這些觀念當然透過海釣船,傳到街坊鄰居的其他漁夫耳朵裡。我從來不敢自居功勞,說我有影響力,但是漁夫很快自己嚐到慘痛的教訓。當時臺灣基隆、宜蘭、澎湖突然流行陷籠漁業,使用北京狗籠改造的漁具,放一點臭魚頭當餌,沉到海底去,明天一收半籠的赤鯮,每個漁夫的眼睛都聚焦在巴掌大以上,十幾二十條高價赤鯮,幾十條小赤鯮隨便賣,總漁獲量是傳統延繩釣、竿釣的數倍,收入當然也是數倍,以後要靠女兒輕鬆賺錢維持家計的慘況,誰想到兩三年後隨即發生。

 

保護幼魚是重要學理

 

筆者曾經在民國6875年間,無數次在宜蘭縣大溪、南方澳漁港下雜魚堆,要設法找出一條大拇指大的赤鯮魚苗都不可得,透過釣友垂釣的管道同樣徒勞無功,這其實已經說明將來復育赤鯮魚類資源燙手的程度,其中關鍵應該不難想像。赤鯮的魚卵約在100200公尺深海生產孵化後,很可能是在同樣或更深的深度發育成為魚苗,幼苗階段,都還在超過200公尺、甚至更深的海底活動,漸漸長大到三指幅,才來到100200公尺的深處活動。

 

如此問題就大了!若能取得赤鯮親魚,成功繁殖魚苗,將來如何抵抗海水壓力,放流回到深海區?在最接近自然狀態下,完成生活史?所以可能以人為手段,透過放流魚苗手段,增加魚類資源的魚種,必須是幼苗在淺海活動的魚種。更何況即使在海水深度80公尺的淺處,海水壓力也有8倍大氣壓,如何將赤鯮種魚活活帶到養殖場繁殖?越內行的人越怕,深刻體認赤鯮資源復育的絕對困難,當然要口出惡言、造口業,希望赤鯮陷籠捕小魚的行為立即停止。

 

根據日本於民國54年發表赤鯮資源的調查資料顯示,他們也找不到赤鯮三指幅以下的幼魚、魚苗,因此他們推估全長約14公分(三指幅)以下是一年魚,顯然不合理,以淺海食物更豐富的黑鯛而論,此體型已是二年魚。除此而外,日本文獻認為約全長18公分的魚已能產卵,實際上應該三年魚,產卵數量約4.0005.000粒,產卵資料應該不至於出入太大。赤鯮約有60%的卵粒直徑小於1.0mm,最大約達3.5mm,這種特殊的現象値得留意。依據養殖、繁殖魚苗的經驗,太小的卵粒孵化失敗率、魚苗存活率都很低。所以赤鯮空有短時間性成熟、抱卵數量相對多等繁殖優勢,但實際上資源自我恢復能力不強,日本當年的資料也意識到如此,所以人類很難用積極放流魚苗、種魚等措施,增加赤鯮資源量,只能以限定撈捕一定體長、總量管制、產卵期管制等方式,避免過度消耗資源。

 

永續漁法更上層樓

 

當時我寫的文章,提到必須放大赤鯮籠的網目,使得太小無價值的赤鯮能夠逃離籠具,避免撈捕太多三指幅的小魚。小赤鯮已能適應環境、有較大的機會逃離掠食者,今年不抓,明年就是非常合適的捕捉販賣對象,這就是赤鯮永續漁法的精神。文章刊出後,坦白講,當年工作忙的要命,沒有時間去追蹤到底漁民有沒有聽進去。今年(2010)9月底?受《休閒漁業發展協會》邀請,參加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》在基隆、宜蘭舉辦的漁村社區再造、參與基隆北方三島解說義工的培訓的課程,才與長潭社區幾位船長座談,席間沒人提起當年我罵人的事,多年習武運動的小專長沒派上用場。驚覺這些船長都已上年紀,卻能夠接受新事務,很多永續漁法的觀念,居然都很能贊同,驚覺他們都一直在成長!如果有機會再受教育,臺灣漁業真正的潛力才要展現!

 

席間大家發言非常踴躍,有太多想貢獻給他們永續漁法的觀念,沒有機會發言,今天

在此提供小部份給大家參考。整理當年釣赤鯮、採集赤鯮的資料發現,赤鯮與黑鯛同為鯛科魚類,都有性轉換的現象,詳細的部份暫且撇開。自己的調查、日文資料都顯示,赤鯮繁殖主群應該是價錢最好的23尾一台斤的4歲大型魚,抱卵數大約是3歲魚的3倍以上,因此為考量赤鯮資源永續,最好節制撈捕4歲魚,所幸4歲魚似乎有一年產卵2次的現象,漁夫最好自己調查作紀錄,比方說56月、89月各有一次產卵顛峰,為兼顧生計,於單數年的56月產卵巔峰期,雙數年的89月產卵巔峰期停止撈捕,讓更多大赤鯮生產更多的魚卵,如此必能更有效地達成永續漁業的理想目標。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約三年前,有位親戚公幹到內蒙,回程訪瀋陽,當地省級主管招待用餐。第一道上菜居然是鹽(鹹)煎白帶魚,十足傳統臺灣菜。親戚說:「吃了五六天除了羊肉還是羊肉,看到鹽煎白帶魚,眼淚差點掉下來!」高幹說了。白帶魚在臺灣很普通,我們這裡很稀罕,是空運過來的,我費了好大的勁兒,才託人買到。我知道你們臺灣來的,三餐離不開新鮮海魚,就請您別客氣儘量用!

 

大陸的東海、黃海盛產白帶魚,當地白帶魚都是拖網打上來的,漁獲在網內相互摩擦,外觀都不夠銀亮、而且網痕累累。當地白帶以冷凍方式行銷,加上海洋特質與臺灣不同,魚肉質地粗糙,鮮嫩程度遠不能與臺灣手釣的白帶相比。回到台灣,親戚又立刻鹹煎幾回手釣白帶解饞,以慰思鄉之苦。但親戚一直懷疑那盤魚是臺灣出產的白帶魚,因為那個肉質魚香他太熟悉了!中國的拖網白帶,從南到北他也吃過很多次了,就那一次瀋陽吃白帶經驗絕然不同。回來後多次向我求證這可不可能。畢竟我不是神仙,魚又不是我吃的,哪有通天本事幫他解疑惑!

 

今年(2010)年中,從很多管道都得知手釣白帶魚缺貨,價格也上漲不少,到了八、九月,還一直以為天氣反常,市場上就是看不到手釣白帶,是有些拖網白帶,鮮度普通、價格略高。眼看一整年都過得差不多了,才只吃到一回手釣白帶,魚有點小,應該稱褲帶才是。這到底出了甚麼情況?海洋生態改變會這麼劇烈與迅速嗎?之後從魚貨批發商那邊,聽到小道消息,才解了心中疑惑,又在胸口壓上一塊巨石。這小道消息不是來自於一處,而是多管道都有同樣的訊息。

 

應該就是親戚瀋陽吃白帶的那個時候,不知臺灣的誰,將身體明晃晃、一級鮮的臺灣打碎冰的手釣白帶魚,賣往大陸去,造成搶購熱潮。寶島的白帶魚果然不同凡響。臺灣的白帶魚果然超級新鮮。臺灣的白帶魚亮的跟鏡子一樣,沒辦法假!臺灣白帶魚肉鮮嫩到可以用嘴巴吸。從此臺灣手釣打碎冰白帶魚,在大陸造成搶購熱潮,供應再多的貨也不夠賣。據說一斤都在台幣五百元以上。所以臺灣東北部沿海,許久不見的漁村景氣再現,很多漁船紛紛出海,外勞當船員釣手,採用釣友犀利的白帶魚鈎垂釣,出海一定帶足碎冰。批發商等在漁港,白帶魚上岸就裝保麗龍箱進卡車,送到臺灣中部出海「返供大陸」。

 

感謝中國同胞愛吃臺灣白帶魚,讓臺灣漁民發了一筆小財,更讓臺灣同胞重新思考白帶魚的珍貴。雖然短時間,臺灣同胞漸漸不容易吃到手釣白帶,手釣白帶的價格也將日漸高漲,長久以往,絕對讓全體臺灣同胞,有機會更進一步思考,甚麼是永續漁業?如果白帶魚太小的不能抓,反正抓了也賣不到錢!如果白帶魚的產卵期不能抓,實施幾年後絕對能看見白帶產量大增。如果白帶魚限定只能用垂釣的,魚貨價值高,少數漁網船給現金補貼,轉為手釣漁業,一樣可以收益火紅。如果白帶魚的漁獲量採取總量管制,再搭配以上的資源永續措施。那麼即使白帶魚的價錢貴到像黑鮪魚,臺灣的手釣白帶漁民,出門開賓士車,大企業的董事長、總經理,都要轉業當漁民,那又有甚麼不好?最怕白帶價錢像黑鮪魚,漁民出海三年才釣到一條,那又有甚麼意義!

 

根據主管機關的統計,臺灣近海、沿岸漁業,從最盛期到今天,漁獲量每年都減少二十萬公噸,以今天的平均拍賣價,一公斤一百元計算,總價值一年是兩百億。若每一戶漁夫家庭年收入一百萬計算,則影響兩萬戶的漁夫家庭。若每戶平均三人,就是六十萬人的生計無著落。還有!漁產最高的年份,當時沒人要鯖、鰹沒算在內,現在平均年產十萬噸,算在沿近海漁產總量內,所以漁產總價可能收入還要再減少要加50%,也就是九十萬人生計受影響。今天中國人愛死臺灣的新鮮高級海魚,臺灣沿海的所有魚種,價錢都有飆高兩、三倍的潛力,達到年產值減少千億以上的規模。臺灣上班族有三百多萬人月薪未超過三萬,從事漁業就可能幫其中百萬人飛躍過這個門檻。漁民啊!漁民,手捧金飯碗的乞丐,到底是誰害你們的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認識魚的好地方

 

由捷運淡水終點站正前方的中正東路,接西北向的中山路前行約100公尺,可達清水街,西面清水街後段攤商較集中,長達兩百餘公尺,國家二級古蹟的龍山寺也在此。裡面販賣高級魚的攤商約有67攤,其魚貨有較大比率產於附近海域,此地魚攤的特色就是「很貴」,台灣第一貴。最貴的魚攤回饋給買家的,當然是較高比率的魚都很新鮮,不敢欺瞞客人,而且好貨色銷售的快,晚了買不到魚。舊市區的清水街道狹窄,僅容兩人並行,來尋寶者早上八點前抵達,可免人擠人。近來沿海漁場資源銳減,高級魚攤貨源少,天氣差、小潮、長潮水不易捕到魚,魚攤休市讓您撲個空!

 

紅尾冬

 

紅尾冬主要棲息在礁石與珊瑚礁混雜的清澈淺海中,尤其在大潮滿潮前一、二個小時,海流特別洶湧的時候,覓食最積極,最容易上鉤,因此在大潮水,約舊曆初一到初八,十六到二十四;比較容易買到魚,但台灣各地潮水略有不同。主要產期在春末到秋季,部分由釣具,部分由漁船網具所捕獲,秋天的魚最肥,新鮮的魚滋味相當不錯,25公分左右的魚肉量較多,食用價值最高。本種屬於運動量相當大的魚,這一類的魚魚肉退鮮,容易導致煮熟後魚肉變硬,尤其以大型的成魚更明顯,即使在徹底冰鎮的情況下,三天後魚肉煮熟就會變硬。因為外觀鮮紅豔麗混淆視覺,較難推斷鮮度,若眼睛有凹陷的徵兆,多屬冰鎮超過兩天以上,一定得將腸肚清乾淨才能烹煮!煮魚一定要清魚肚,不知是不是大家公認的道理?如果煮魚要混合著魚內臟烹調,這樣有點噁心的味覺饗宴與冒險,雖沒到「拼死吃河豚」的地步,但不知您願不願意「值那一噁」呢?

 

民國七O年代,新鮮的紅尾冬鹽醃、紅燒之前打魚鱗卻不清魚肚,煎煮好的魚內臟會產生一股甘中帶苦的特殊味道,有點像是宜蘭特產膽肝的甘苦味,頗受早年宜蘭漁家以及嗜腥饕客的喜愛,更是宜蘭人的特殊魚料理,但如此粗獷的料理法,隨著現代人越來越不懂得吃魚,也可能因為多數人不太能夠習慣如此濃烈的特殊味道,幾乎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。若是您不想錯過這個古早味道,又擔心味道可能太濃烈,可用以下的改良煮法,漸進接受、習慣這道古早味的海鮮料理。

 

改良料理法如下:將魚鱗打掉以後,魚腹切開半個開口,大約只有一般去內臟切口的一半,將魚鰓拿掉,魚腹中的食物(胃囊)拿掉,如果胃中無食物,這個手續也免了,之後塗少許鹽於內臟內。先放一半薑絲入鍋與油同熱,把薑絲約略爆香,魚煎兩面後,放入少許醬油,比醬油略多的白醋,適量的鹽一同紅燒,添加水轉小火開始燜煮,約1012分鐘後,翻另一面加另一半薑絲,同樣的時間後起鍋,完全退冰中型的魚一面煮10分,略大者12分,燜煮時間約比一般紅燒魚多了23分鐘,是希望內臟的甘苦味多出來一些,但如此煮法甘苦味很淡,太多醋也會降低甘苦味。若是您還覺得不過癮,比照上述煮法,唯一不同的是魚不清腸肚,魚煎兩面佐料紅燒後,直接煮到魚肉熟透,如此甘苦味將更加濃烈。其他的煮法與一般鮮魚的料理都相同,清淡口味、重口味的紅燒均可,但魚務必要求新鮮。

 

 

紅目鰱

 

台灣沿海出產大眼鯛多達8種,其中最常見、廣為社會大眾熟知的,就是紅目鰱。此魚擁有一對巨大的眼睛,主產於台灣沿海北部、東北部。西部、西南部不出產的海域,海岸多為沙泥質,海水容易渾濁。原本大眼睛能夠讓較多的光線進入眼睛內,在較低光量的環境中,例如:黑夜、海水澄清的深海環境,能看清楚週遭,捕捉餌食、逃避掠食者。但在混濁在海水中,大眼睛無用武之地,所以台灣西部、西南部海域不產大眼鯛。

 

早年市場交易的繁忙時刻,魚販得幫買家的紅目鰱剝皮、剖肚很耗時間,買魚的不耐等候,魚販嫌麻煩不好交易,紅目鰱因而無法賣得高價,連帶供貨的漁夫,也懶得捕捉這種賣不了好價錢的魚,當時海裡的紅目鰱多到沒人要,船釣剛開放,貪釣紅目鰱的釣友,互相詢問收穫如何?伸手比35個指頭,並非表示釣到3條、5條魚?而是35麻袋!真所謂的魚多到魚價如糞土。

 

釣友撈捕太多,沒有剝皮的魚,送人沒人要。船主總要設法幫忙消化漁獲,於是船主就把祖傳的私房料理,傳授給釣友——煮紅目鰱鹹粥、紅目鰱米粉湯。果然!釣客的魚開始有了出路,受贈者識得其中滋味,一傳十、十傳百,為再求鮮魚往魚市場找,魚販只好往漁港增加批貨量,漁夫撈捕的不夠,釣客釣回的魚,在漁港就被批發大盤買下,享受釣魚的樂趣,還能賺個小外快,更加激勵大批釣客的湧到,紅目鰱面臨前所未有的撈捕壓力,資源量開始銳減。紅目鰱清腸肚不剝皮,魚下鍋油煎翻面後,用筷子將魚皮輕輕掀開,兩面皮都掀掉後,魚煎熟剔下魚肉備用,魚皮魚骨熬湯,米洗淨充分浸泡,用魚湯煮稀飯,最後將魚肉、薑絲、蔥花灑在稀飯上。煎魚時魚皮的紅色素將沙拉油染紅,如果油鍋沒過熱,沙拉油會紅的發亮,漂浮在稀飯上面十分豔麗。

 

真正讓內行饕客流口水的紅目鰱,魚體全長約30公分前後,體重大約400500公克,產期為冬初到春季的魚。此時風浪大、漁獲少,釣客很少於此期間從事垂釣,讓職業釣客有機會大展身手。此時魚兒躲藏在東北角海底近百公尺深處礁石區,只要東北季風暫時停歇的晴天,漁夫即以竿釣、「手擒仔」的方式釣捕,漁夫稱此紅目鰱為「在瀨魚」,瀨即海底暗礁的意思。因為魚肉特別肥美、量少,零售價逼近同一季節的黑鯛。農曆春節前東北風浪大,漁產更少,價格隨之高漲。老天爺似乎憐憫漁夫,沒有年終獎金,春節前總是會放晴幾天、風平浪靜,漁夫趕緊出海釣魚,稱此釣獲之紅目鰱為「天公伯賞紅包」。春節之後魚體內有卵,肉質也都還很好,到端午節之後排卵使體脂肪變少,味道比秋冬出產者差。

 

 

薯鰻

 

海鮮餐廳常見「三杯錢鰻」料理,大家應該略有印象。此料理的調味料因大廚而異,酒、醬油、黑醋各一杯為主,冰糖適量,或醬油、酒各一杯,老薑、大蒜、糖合為一杯。老薑要先爆香,鰻魚、佐料入厚鋁鍋熬煮,佐料的快熬乾放整顆去皮的大蒜,佐料將乾起鍋,此時大蒜熟卻不焦,吃起來像栗子,料理上桌前加香菜九層塔。可能您沒注意,不知這道料理的鰻魚材料,種類是這麼複雜!台灣各地所稱的錢鰻,又稱海鱔,和淡水鱔魚一樣沒有胸鰭,學者依據此特徵,多稱為裸胸鯙(音同醇)。目前有紀錄的約40種,常見供食用者約十餘種。很少人為了辧認錢鰻買魚類圖鑑鑽研,就算如此,未必認得鍋中鰻魚是何方神聖,魚體剁成塊做料理,難以辨認了。比較好吃的種類、新鮮沒腥味的,可能被燉成枸杞錢鰻湯,若是屬於難吃、不新鮮、有腥味的,燉湯容易穿幫,這些通通拿來做成三杯錢鰻,用重口味的調味料壓腥味,食客多半吃不出名堂來。一樣用錢鰻當主材料的料理,要價高低差很多,主因錢鰻種類、鮮度不同。

 

基隆、宜蘭沿海出產的種類少,俗名不太細分,大都泛稱為糬鰻,取其魚皮黏韌如麻糬,魚皮堅韌到刀子切不下去,要用力才能剁開的程度,這一層堅韌厚實的魚皮,烹調得法就是美味的根源。海鮮業者不知俗名因何而起,訛傳取了個「錢鰻」的俗名,閩南話中糬、錢二字語音容易混淆,海鮮業者主導文宣,久而久之錢鰻大有替代糬鰻的趨勢。基宜兩地有一稀有種,另取雞角鰻的俗名,中名稱豹紋鯙,閩南話「雞角」即雞冠之意。因魚吻上方的兩根突起肉質短刺,類似雞冠而得名。此種肉、皮十分味美黏稠,海鮮業者為了抬高身價,另取「海龍王」的俗名,台灣舉凡被海鮮業者加上龍字的海鮮,沒有一種便宜貨,例如:龍腸、龍王鯛等等都是。雞角鰻在糬鰻中的地位,比石斑魚中的老鼠斑(觀音格)還要高貴幾分,實在是因為太稀罕了!目前僅澎湖海域還有機會驚鴻一瞥。

 

澎湖珊瑚礁海域出產甚多種的糬鰻,許多常見味美的種類都另有俗名,例如:淺海最常見的黑斑裸胸鯙,澎湖俗名「大點花」,基隆稱為大斑。密點裸胸鯙,澎湖俗名「黑糬鰻」、台北縣淡水俗稱「黑橫絲」。由於澎湖出產的糬鰻種類甚多,俗名隨之增多,難以一一考證,常見的名稱有:紡車索、雞角鰻、青頭仔、大點花、米鰻、節仔鰻、呆仔鰻、咾咕鰻、蠘仔鰻、秤仔花(舊時桿秤上的刻度、記號)等等。

 

淺海的糬鰻都能食用,滋味較深海者略佳,深海產的種類,原本不供食用,近年來魚價高漲,平價海鮮餐廳越開越多,催促深海種成為食用種,甜度雖不如淺海種,若是鮮度夠、烹調得法,還是有食用價值。糬鰻的魚皮雖是食用部分的精華,絕多數種類的魚肉滋味只能算是中庸。糬鰻身體不是很厚,剁下的魚肉塊作料理,幾乎不會有肉塊不帶皮的。吃羊肉爐帶皮的比不帶皮的貴些,當然是帶皮的肉較好吃。大型石斑魚作料理,常常就會吃到不帶皮的,比帶皮的滋味差。整隻的糬鰻,多次退冰、再冰肉質不容易變得粗糙、堅硬咬不動,而且只有淡淡的腥味,腥味不由魚皮產生,是魚肉接觸空氣氧化產生的,與多數魚的魚皮會產生腥味不同,若是剩半段不剁塊,仍可保存多日。糬鰻的產期長,除了冬季、風浪大無法漁撈之外,活魚養得久,一整年都能供應,都是海鮮店樂意推銷糬鰻料理的原因!

 

糬鰻魚背與脊椎骨接壤處(腹腔大動脈),有許多污血必須洗掉,才能展現魚肉的美味,尤其以活殺去污血的效果最佳,不過此舉有被糬鰻咬傷的可能,要特別小心。澎湖魚販活用一把今天幾乎消失的工具,舊時用來夾煤球、炭火的工具——火鉗,夾住鰻魚頭再操刀。幾種常見的糬鰻,若能活殺去血污,滋味都能明顯提升,腥味全無,煮清湯不用放薑絲。目前僅澎湖魚市場(澎湖馬公第三漁港魚市場、馬公魚市場)有這樣高明獨到的處理方式。糬鰻體型越大,魚皮滋味越佳,一般中、小鰻可加中藥材清燉或煮三杯。大鰻的魚皮堅老,必須先將魚肉攤開放冰箱冷藏半天以上,儘可能去水分,然後以熱豬油(油溫最高)燒鍋到極熱爆炒,才能將魚皮炒軟,再放豆瓣醬、蔥、蒜、辣椒等調味料後收湯上菜。糬鰻以及其他鰻類,肛門以後的尾段小刺多,小孩、老年人得多注意,以免被魚刺骾到!

 

剝皮魚

 

臺灣人上西餐廳吃牛排,主菜不是牛排、羊排,就是斑節蝦、龍蝦,近年來較少聽說吃魚排這回事。如果您到白種人國度靠海的餐廳,一定有魚排這道菜,和台灣西餐廳有點不同。一、二十年前並不是這樣的。當時台灣人能上西餐館的,都有一定的消費能力。在海產極度豐富的時代,高收入的人們,吃過、見識過的海魚種類也多,自然對於魚排,有一定的鑑賞能力與期待。當食客用叉子插起一塊魚排放入嘴巴,原本以為「遠來的和尚會念經」,洋魚排必有獨到之處,可是經口一嚼,這是甚麼魚的念頭一轉,啊!這不是白達仔嗎?雖不至於跟餐廳理論,至少會跟大廚討論,魚排的材料到底是甚麼魚,大廚大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,只能保證魚材料絕對是進口的沒錯,甚至願意拿出進口報價單當證據,絕對沒有誆客人的意思。吃得出魚排是白達仔的食客,當然不會就此滿意。當時在菜市場一塊魚排的材料僅需數元,和數百元的套餐主菜價格,簡直不能比例,這就是台灣西餐館不賣魚排的起源。

 

西餐魚排的做法,是把魚身上一整塊肉片下來,好像生魚片剛開始的作法一樣。肉片下來,生魚片是切成小塊生吃,魚排則是切成適當大塊,好像牛排一樣煎烤後上菜。因為要片下大塊的魚肉,才能切成適當大小的魚排,又不能像鮪魚、旗魚,煮熟肉質太硬,因此適合的魚種有侷限性。常用的魚有鬼頭刀、康吉海鰻、還有本文的主角白達仔。鬼頭刀在台灣是極廉價的魚,近來做成魚丸才勉強打開銷路,康吉海鰻在台灣極稀有,近似種灰海鰻*,後者是夜市攤紅燒鰻的主材料,大家比較熟悉。用鬼頭刀、白達仔當做魚排的材料,在那個時代存在一些曲折的過程。當時台灣出口到歐美的魚排材料,以鬼頭刀、白達仔為大宗,魚在台灣捕捉、粗加工切塊成魚排,冷凍空運出口,西餐業者再從美國進口到台灣,所以西餐業者沒說謊,只是沒搞清楚魚排的原產地,應該沒有欺騙消費者的意思。

 

這些年來,台灣的白達仔產量越來越少,磯釣不容易釣獲,漁船抓回來的也不多,印尼進口貨已經佔據市場的大半,所幸進口貨的肥度比台灣產的好很多,魚都特別肥。筆者如果能釣獲、獲贈肥美新鮮的白達,一定趁活魚放血、清內臟,再切生魚片食用,如果清蒸則在魚肉切縫中夾臘肉,因為白達肉肉稍微不新鮮,很容易又澀又硬,如果魚肥一點,肉質倒是會軟一些。白達仔的內臟有一股怪味道,通常吃海藻的魚都有這股怪味,所幸多數魚貨到了菜市場,內臟、魚皮都已清乾淨,所以大部分的人應該沒被那股怪味道嚇過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2月9日誠品信義店3F晚上七點半主講: 幾種普通魚種怎樣吃出門道

文章訊息(近期刊出) 並不完全以演講稿為主

 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誠品書店1111日專題演講稿

 

 

魚肉中關鍵的健康成分Omega3

 

首先談吃魚與健康的關係要點。相關訊息能從很多管道取得,所以只講要點。吃魚要獲得健康,最重要的成分是Omega3脂肪酸,很難從其他食物獲得,或者取得成本太高,例如:乾果仁。關係到腦力發展、防止動脈硬化的關鍵成分Omega3,長期食物缺乏此成分,則是台灣多數中風病例發生的原因,因為長期以來台灣人不吃富含Omega3的魚種。

 

必須是淺海表層魚類:鯖、小型鰺科魚類才有,這些魚從主食的浮游生物取得Omega3。鰹、鮪等大型魚吃鯖、小型鰺,所以也含有Omega3。鰹、鮪大型魚生長時間長,食量很大,越長的食物鏈越容易累積有毒物質。深海魚缺乏食物,成長緩慢,市售的正鱈、圓鱈至少都是2080歲,生長時間太長,所以毒物累積濃度高。吃掉一條30歲的魚,還要再等30年才有第二條,這就是很難永續的魚種,這一部分才是主題。

 

底棲魚、深海魚沒有Omega3,就「深海魚油」這個名字來探討,深海魚油沒有Omega3。鮭魚絕對不是深海魚,但很有可能含Omega3。鮭魚的生態位階類似台灣的鰹、鮪,吃其他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小魚(沙丁魚類、丁香類),養殖的鮭魚以上述小魚當飼料,所以含有Omega3。歐美的鮭魚物流前,必須集中在工廠宰殺,內臟含豐富油脂,集中後提煉,就是市售的鮭魚油膠囊,最早的Omega3膠囊都是這樣製造的。有些小魚被製成魚飼料的魚粉,若魚粉含油脂容易變質,導致養殖魚生病,降低魚粉品質與售價,所以將分離的副產品魚油,提煉成Omega3膠囊販賣。

 

魚類資源永續、永續漁業、永續漁法,大概都在講同樣一件事,如何讓魚類資源吃不完,永遠持續供應人類食用。永續兩個字,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前一陣子科學家才提出警告,利用電腦模擬,到了公元2048年,全球魚類即將絕跡,這不是與所謂的永續漁業相互抵觸?這一個預測包含許多變數,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球暖化,導致海洋生態改變,致使魚類絕跡,而這裡所謂的永續漁業,所遷涉的因素比較狹隘,僅就魚類本身內在的繁殖率、生長速度、撈捕量管理來討論。

 

 

資源永續的根本理論很簡單:

 

美國、加拿大是全世界魚類資源管理最嚴格且成功的國家,不同的魚種、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措施與管理辦法,有趣的是,基本的管理理論、科學原理卻很簡單。魚類生長到達性成熟之前的最大體型,稱為「生物學最小型」,如果禁止撈捕比生物學最小型再大一點的魚,親魚在第一次繁殖之後被捕捉,魚苗就能再成長、繁殖,資源就能永續。例如:美國、紐西蘭的黑鯛,大約在23公分達到性成熟,所以法律規定超過25公分的魚才能抓回家吃,所有到達這樣體型的魚都已經產卵過,海洋永遠有魚苗,魚類當然都不會絕跡。黑鯛會性轉換,1518公分都是雄魚,2123公分都是雌魚,如此公、母魚都受到保護。

 

有個朋友在美國讀書工作,移民紐西蘭,很喜歡釣魚,後來聽我說明恍然大悟。他說:「怎麼在美國、紐西蘭232425公分的黑鯛很多,半天可釣100條,釣到法律規定25公分的不敢帶走,擔心魚死後縮水,吃上巨額罰款,大概26公分的帶走比較保險。」原來保育黑鯛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。反觀台灣,黑鯛也是釣友最喜歡的魚,1213公分的還有機會釣到,再大的就很少見了,原因很簡單,就是沒有法律保護。我靠寫釣魚文章謀生36年,22歲開始提創這個觀念,一半會看釣魚書的釣友,都能接受正在身體力行這樣的觀念,但是我們的主管機關還在睡覺,應該把這個觀念寫入教科書。台灣能不能有這樣的管理規則,是永續漁業最好的觀察指標。

 

生長緩慢的魚資源很難永續:

 

深海底棲魚成長緩慢,都要幾十年才能長大到適合食用,所以魚類資源恢復十分困難。人類大約在這十餘年,才開始有辦法撈捕棲息在海底深度400800公尺處的圓鱈。麥當勞是第一家開始大量利用圓鱈資源的跨國公司,大約在民國92年我第一次在麥當勞吃到鱈魚堡,職業病的關係,嚼第一口魚發覺魚很美味,肉香氣、肌肉纖維的脆度,種種條件都算是高級魚,怎麼賣這麼便宜?吃幾次以後職業病又發作了!不知道是甚麼魚,絕對不吃,此後都沒再吃鱈魚堡。因為麥當勞大量使用圓鱈,各國的遠洋漁船大肆撈捕,今年台灣貿易商已經買不到圓鱈,連以前常吃的匾鱈都缺貨。圓鱈需要60歲以上才適合食用,但是深海拖網常常把3040歲的幼魚撈上來,十幾年過去,本來40歲的魚今年差不多可以食用了,但在十幾年前就被大量抓走,所以人類就沒有圓鱈吃了。

 

台灣出產富含Omega3的胡麻鯖,正好是圓鱈的對照例子。依據日本學者調查,出產在台灣基隆北面,彭佳嶼島東面漁場的胡麻鯖,每年新曆約34月份是1年魚的產卵期。魚苗孵化後滿1年,4060%的個體已經性成熟,平均全長28.7公分,平均重量318公克,這種體型的小型魚,已經非常適合食用。因物流過程碎冰保鮮賞味極限是兩天,非常容易退鮮失去美味,因此多年來都做成罐頭,相信也很少人吃。因為滿1年即可產卵,1年魚即能生10萬粒魚卵,所以台灣所有魚類資源都嚴重銳減的情況下,還能維持平均年10萬噸的產量。台灣四周沿海的拖網,一年總產量平均才12萬噸,與極盛期的40餘萬噸,簡直差太多。拖網的經濟魚種白帶魚、紅目鰱都需要34歲才會產卵,幼魚被拖網抓光了,所以產量銳減。目前只有基隆、南方澳的漁船撈捕鯖魚,約有85%都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,都富含Omega3。都是冰鎮兩天已達賞味極限,菜市場很便宜,1年魚35100元,買回去很難吃,所以乏人問津。這種維持大產量的魚,也很容易進行永續漁業的管理,大約限制在總撈捕量68萬噸,就能資源永續。

 

 

吃野生海產會不會導致魚蝦絕跡:

 

以上三個例子:美國黑鯛的資源管理辦法。圓鱈成長緩慢,對照胡麻鯖的成長、繁殖迅速,後者經得起撈捕,在台灣所有魚類資源都維持在谷底的困難時期,胡麻鯖還能一支獨秀,可見漁撈、吃食野生的魚種,到底是不是如某些專家所說,會導致魚類資源枯竭,恐怕還很有討論的空間。2048年全球魚類絕跡,是針對中國、台灣等不推行永續漁業的國家的警告。珊瑚礁魚類通常成長緩慢,如果引用美國黑鯛的管理辦法,撈捕根本不會破壞生態,台灣的珊瑚礁魚類的絕跡,應該是主管機關失職沒管理的結果。所以有人為主管機關護航,提出吃養殖魚,可以避免生態破壞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養殖魚吃的飼料,其中最貴的成分是蛋白質,絕對必須從海洋撈捕,每45公斤的飼料魚,才能養出1公斤的龍膽石斑、海鱺,吃養殖魚生態破壞反而更嚴重。目前龍膽石斑、海鱺主要飼料就是彭佳嶼東出產的胡麻鯖、竹筴魚、紅尾鰺等等,45公斤養1公斤,實在是浪費上帝恩賜台灣,寶貴的健康永續魚種。

 

日本在魚類資源保育與永續的工作方面,比較偏重持續性的種苗放流,以增加魚類蝦資源,這方面資料甚多,涉及的種類比美、加多許多,限於時間的關係,只講一例,而這一種斑節蝦,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有放流蝦苗。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大約在民國88年左右,開始利用縣府經費繁殖放流斑節蝦苗,將全長23公分的蝦苗放流入大海,迄今累計長達十年以上,剛開始12年試驗放流4060萬尾,之後每年都達150200萬尾,累計至今已超過1.500萬尾以上的實績。據該中心調查顯示,放流的蝦苗初期都在淺海活動,隨著體型漸長,蝦群前往約2040公尺深的沿海。根據澎湖漁民表示,澎湖群島附近的南淺、北淺漁場,都能撈捕到大蝦,在港邊活蝦零售價,下貨大約在1.600~上貨1.800元以上。南台灣的漁夫在台灣海峽中、南部撈捕,基隆漁夫則在海峽西北部作業,都能捕獲斑節蝦,很多漁民嘖嘖稱奇,斑節蝦資源怎麼又回來了?很多海鮮餐廳開始賣活斑節蝦。除了澎湖漁夫以外,都不知道這是澎湖種苗繁殖中心,默默耕耘十餘年的重大成就!區區一縣的種苗繁殖中心,就能獲致如此重大成果,台灣其他濱海縣市,各自到澎湖取經,都成立一個繁殖中心,相互委託繁殖放流的種苗,各自選定一個標的魚蝦種類放流,不出幾年,台灣將成全球永續漁業示範區。為甚麼斑節蝦苗不能自行繁殖?因為蝦苗棲息場、母蝦繁殖場的河口鹹水域污染了,若不放流蝦苗,台灣人很難再吃到斑節蝦。

 

台灣在自然科學、養殖、繁殖魚苗、水產藥品、養殖器材機械等等各方面的成就,在世界上絕對名列一、二,既然大家都這麼有辦法能夠繁殖各種魚苗,隨時可用於恢復魚類資源。但是政府主管機關、護航專家卻跟民眾說:「某某魚類資源匱乏,大家吃不到某某魚了,某某魚不能永續,應該要吃養殖魚」,値得仔細思考到底出了甚麼問題?主管機關實在太小看台灣相關行業、學術單位的實力。

 

 

解決永續魚種不美味的最後一哩路:

 

台灣既然出產大量富含Omega3,對人體有益的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,為何多年來沒甚麼人吃?大概大家都知道有茄汁鯖魚罐,卻很少吃它。此外進口的挪威鹹鯖魚,自助餐經常吃得到,小型鰺科魚類只能偶而在自助餐中吃到不是很新鮮的魚。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碎冰保存賞味期僅兩天,物流到菜市場、一般家庭,已接近賞味期極限,中午吃很好吃,晚餐就不好吃了!日本多在漁港以活魚的方式販賣,這一部分台灣還有待推廣。薄鹽鹹鯖魚、一般鹹鯖魚,魚肉接觸空氣變質,會產生一種類抗組織胺弱毒素,對於某些皮膚過敏的人,常吃的話,會導致皮膚莫名奇妙發癢,所以也不能常吃。著名的江醫師魚舖、百貨公司日本進口的鹹鯖魚都真空包、低溫冷凍,就是想避免魚肉變質。

 

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對人體這麼好,人們卻覺得牠不好吃,會者根本吃不到,能說臺灣人無福消受上帝恩賜台灣的寶貝嗎?筆者為了想推動永續漁業,釣友也能分到永續漁業的好處,到處都能釣到魚,所以一直想把健康的永續魚種變成美味的魚,減輕非永續魚種的漁撈壓力。也算是幸運!為了寫釣魚文章參考很多書籍,水產養殖、水產製造,跟魚有關的書都不放過,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發酵,再經過兩年的試驗,終於開發一套低溫冷凍熟成技術,將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調製成咖哩、紅麴、味噌、梅汁、一夜干等等五種口味。所謂的熟成,例如:鮮宰的牛肉要低溫放置一個月才能熟成作牛排。魚在低溫中,因為本身酵素輕微分解,使魚肉更美味,這就是熟成,只是我的熟成技術在適當時機加入咖哩、紅麴、味噌、梅汁等四種對人體有益的健康食材,再迅速超低溫冷凍,所以能長時間保存、調節產期。鹹魚也是一種熟成方式,因使用鹽分將害菌排除,利用喜歡鹽分的益菌與自體酵素,使鹹魚變美味,有細菌的參與,算是廣義的腐敗,或者是廣義的熟成。一夜干本身也是利用魚肉自身的酵素分解熟成,不過台灣的空氣溫、濕度太高,不容易製作日本式的一夜干。台灣漁民有傳統的濕式製法,所製成的一夜干魚肉水分較多,感覺魚肉更柔軟美味。

 

目前這些產品以電子商務供應市場,這家公司是社會企業,盈餘要作為魚類資源保育永續用途,相關話題在本人的部落格另有更深入的探討,歡迎登入研讀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臺灣俗稱透抽類的其中一種,中國名稱為:劍尖槍烏賊,外套腔(身體)長度30 公分已屬大型,類似的種類還有3 4 種,一般人不易辨認。透抽有一種容易分辨,外套腔長度有時超過50 公分,俗稱為炮管。此名稱最早因釣友釣獲,漁民也不知是啥東西,以其外套腔特別長的特徵取名。其中國名稱:長筒魷。棲息較多數的透抽類還要遠離沿岸,撈捕深度約30 130 公尺,喜歡棲息在海流較湍急處,身體演化變得更長,每次收縮外套腔噴水量更多,逃竄的更遠、更快,適應外海較多游泳迅速的鮪魚、旗魚等掠食者之侵襲。本種廣泛分布於臺灣東北部、菲律賓、馬來半島、印度。早年透抽類不耐冷凍,

退冰之後肌肉硬如牛筋,近來多採用活凍法,將活生生的透抽迅速冷凍,以真空包裝保存,退冰之後還能保存大部分鮮甜味、軟糯的嚼勁,頗受市場歡迎。目前市售冰鎮的透抽,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多用不明化學藥劑增加保存期限,實際品嘗多已失去鮮甜味。活凍透抽則給品嚐者驚為天人的鮮甜味,漸漸成為市場的新寵。劍尖槍烏賊約1 2 歲即可供食用,長筒魷則2 3 年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沿海性的鰺科小型魚, 約有4 5 種之多,棲息水深50 公尺以內,其中無斑圓鰺棲息深度略大於100 公尺。東海南部、東北角沿海捕獲的鯖魚類,約有85% 是胡麻鯖,其他15% 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竹筴鰺類常集結成大群游泳,主要以浮游性微小動植物為食物,從食物中獲取Omega3,蓄積在魚肉內,因此是補充Omega3 的良好來源,其豐富度不輸給胡麻鯖。與胡麻、日本鯖類似,魚肉容易腐敗,碎冰冰鎮的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食用冷凍魚最理想。鯖魚、竹筴魚類,濾食海洋中不易消化的浮游生物,又要逃避掠食者經常大量運動,兩者都需要大量血液,魚體死亡血液滲流出體外,迅速引起魚體腐敗,因此保鮮困難,除非魚體新鮮即剝除內臟、瀝掉魚血,迅速超低溫冷凍,否則很難保鮮,菜市場不易

買到鮮魚的道理也在此。臺灣是副熱帶,四季不分明,海水水溫相對穩定。日本竹筴魚出產在暖溫帶,有冷海水的刺激,魚體較容易蓄積脂肪,所以臺灣竹筴不像日本竹筴那樣油脂豐厚。當然!臺灣的竹筴魚若有日本的那種高品質,價錢增加5 7 倍也合情合理,如果您想抱怨價錢太高,其實也沒必要,因為高品質的魚肯定都銷往日本。約2 3 歲魚即可供食用。

IMG_0094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每年春末到冬初為白帶3 5 歲魚的主要產期,主要出產於基隆、宜蘭沿海,大型白帶產期為全年,因數量不多,難以預期掌握行蹤,多屬漁夫意外漁獲。沿海的白帶群,每逢豪雨之後約1 2 周便成群靠岸,並在淺海積極索餌,掠食各種小魚,因此漁夫多利用釣具大量捕獲,此時身體呈現明亮的銀白色。積極索餌吃飽以後,白帶體

內蓄積足夠養分,則潛入較深的海底約80 150 公尺處休息,利用蓄積的養分生長,此時魚體呈現灰黑色。銀亮的白帶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軟嫩,若經真空包低溫冷凍,還能維持85% 以上的美味。灰白帶的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肥美,傳統未真空包的魚肉失去結晶水而不美味。略深海域的白帶多由拖網捕獲,漁獲不打碎冰,冷凍保存手續粗糙,消費者吃到的並不是灰白帶真正的美味。

白帶.JPG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