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魚達人的永續魚世界 (4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日本核災之後的最近,有人口出狂言說是市場上的魚,都是吃死人肉,大聲疾呼民眾不要吃魚。關於這樣的言論,不免讓人懷疑放話者背後的政治動機,是不是虱目魚魚價飛騰?或市場上的魚可能受到輻射物質污染,民眾擔心沒魚吃人心惶惶,有關單位卻沒能說出一篇道理,平息大家的疑惑。於是有政治動機的人「以謠止謠」,企圖鋸箭療傷不無可能。不過很抱歉,因為最近事情忙,沒能及時提供相關資訊,讓大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。

 

魚類食性多數特化而具備專一性

 

研究魚類,除了分辨魚類的種類以外,大家可能還會關心產期,滋味如何,最後當然要了解魚類都吃些甚麼食物,尤其後者,喜歡飼養觀賞魚的都知道,而為不同的。魚種,特別挑選不一樣的食物。如果是雜食性的,可能會挑錦鯉飼料,餵體型小的魚種,選顆粒較小的錦鯉飼料,反之就挑顆粒較大的。有些嬌貴的魚可能專吃小蝦、水生昆蟲,則投與真空乾燥的紅蟲,這種飼料主要成份分為兩種,一是中度腐水底泥滋生的顫蚓,或稱絲蚯蚓,閩南話稱為「出」。另一種則為人工飼養搖蚊的幼蟲,閩南話稱為「紅筋蟲」。如果屬於大型掠食魚類,則吃活蝦、活生生的小魚,例如紅龍魚即是其中的代表。以其他大小魚為食物者稱為掠食魚類,但坊間的電視節目、文章報導,十有八九譯錯或用錯,誤稱為獵食魚類,就不難想像身處海島的臺灣民眾,即使漁業、養殖業技術執世界之牛耳,飼養觀賞魚早已成為全民運動,垂釣更是休閒活動的主流,海鮮更是高檔饗宴,但普遍的民眾魚類常識貧乏,所以才會有魚吃人肉的笑話搏君一笑。

 

0058.JPG  

(附著在刺河豚吸血的原始甲殼動物等腳類,專門吃腐肉的魚蝨大概就長這樣子。)

以臺灣市場常見的魚而言,例如最具環保、健康概念的小型野生魚的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而言,主要的食物是浮游生物,以及少部份小蝦、小魚苗,根本不會吃人肉。再以市場上的常見的馬頭魚、赤棕而言,棲息於深海100300公尺處,人體死亡後,腐爛到完全沉入海底,需要幾個月的時間,期間有原始軟甲綱等腳類的動物,漁民俗稱為「魚蝨」外觀類似海岸常見的海蟑螂,會迅速將人肉噬淨,即使多數的魚有機會覓食的傾向,看見什麼就吃甚麼,但魚蝨顯然效率迅速很多。有時船釣、磯釣使用魚肉餌,碰到那些等腳類,釣餌沉到海底,一、二分鐘就被吃光。海洋生物術業有專攻,專吃死肉的,手腳一定很快,輪不到馬頭、赤棕吃死人肉。至於白帶更不用說了,他專門吃活餌,雖然也會吃死魚肉,但請找幾個釣白帶稍有經驗的釣友問看看,看白帶魚怎麼挑新鮮的魚肉吃。菜市場買的秋刀魚當餌,保證白帶魚不會上鉤。所以釣友常用當餌白帶不上鉤,調侃魚不新鮮。釣餌專用的秋刀魚都是剛進口的,血液還鮮紅的,遠比菜市場的新鮮。不過大家不要心理不平衡,當釣餌的秋刀魚多屬體型89寸的小型魚。那麼請大家用常識想一想,這樣的白帶魚會不會吃腐爛發臭的人肉?

 0056.JPG  

(白帶魚雖然牙齒銳利,卻只吃新鮮、活餌,不吃死人肉)

罹難者大體漂浮海域遠離臺灣

 

福島、岩手縣罹難者遺體在太平洋中部漂流,漂流海域遠離臺灣將近兩千公里,而許多魚類屬於特定小範圍海域洄游性,或者特定小範圍海域底棲性。前者例如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,多數在基隆外海、彭佳嶼東邊,大約離臺灣100150公里,往東約數百公里的範圍洄游,距離災區還有一千多公里,食性屬於浮游生物食性,根本不可能吃到人肉。因為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數量非常多,所以有專門吃這些魚的灰鯖鮫,這種沙魚是南方澳出產沙魚的大宗,因為遠離災區,又具備嗜食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的專一性,所以不可能吃到罹難者的大體。之後大體隨大批漂流物往美國漂,更加遠離臺灣的漁場。鼬鮫、大白沙原本屬於離岸很遠、外洋性的沙魚,發現大體後必尾隨飽食,但這些外洋性沙魚行動飄忽,出現在臺灣遠洋漁船的機會十分渺小。

 0054.JPG  

(星貂鮫屬於常見底生動物食性的沙魚;並不是沙魚都吃人肉或腐食性。)

至於罹難者大體漂浮的海域底下,確實都出產馬頭、赤棕、白帶,但那些漁場遠離臺灣一千多公里,馬頭、赤棕多數在海底一小片區域活動,就算吃到大體,那些魚出產在日本的沿岸漁場,如果抓到這些魚,並不會賣到臺灣來。白帶魚雖然也會洄游,範圍遠比胡麻鯖小很多,同樣距離臺灣一千多公里,就算吃了人肉游到臺灣,大約需要連續游泳幾個月,這極不可能,所以也不可能出現在臺灣沿海漁場,臺灣漁船不可能跑一千多公里,到日本的漁場抓魚,先不提被日本自衛隊逮到,大家怕再有海嘯吞沒船隻。若真的不怕死抓到魚運回臺灣,分攤油錢,白帶魚會比黑鮪魚還要貴,而且鮮度大有問題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一陣子在部落格刊出《永續放流永續美味的斑節蝦》一文,不久另行預告還有本篇文章要刊出,最近終於擠出一些時間,榨出這篇文章。

 

資源保育管理已成文明象徵

 

最近受有線電視《國家地理》《Discovery》等頻道的刺激。近幾個月,幾個節目系列都在談保育、放流、驅逐外來種、限制漁法的議題。比方說放流白鱘、匙吻鱘、驅逐亞洲鱧魚。使用臥眠鉤,旗魚不會將鉤子吞太深,活的小旗魚可放回大海,美國實施近二十年,旗魚資源量已經恢復了等等。這些議題對筆者而言,實在再熟悉不過了!筆者二十幾年前、連續十幾年就經常在文章、著作中大聲疾呼,但是我們這個舉世驚艷的進步國家,政府居然都沒有動靜、沒有作為。顯然在這一方面,與他驚艷世界的成就背道而馳;爛到嚇壞全世界!

 

比方說美國漁夫釣旗魚使用的臥眠鉤,最早由日本漁夫發明,鉤尖特別往魚鉤內部拗進去,鉤子外觀好像人蜷曲身體而眠,日文名稱直譯為「睡」,臺灣漁民稱為老婆(嫗)鉤,多用於延繩釣捕捉赤鯮、馬頭魚。原本希望避免延繩釣的鉤子意外勾到漁夫,導致延繩拖漁夫落海致死,後來發現魚無法將臥眠鉤吞深;深吞易致死,而且魚不容易脫鉤逃逸,卻有卸鉤方便的優點,這個人類釣具史上的大發明,美國人學去了。臥眠鉤的中文稱呼,是筆者三十多年前翻成中文,刊載於《磯釣百科》一書。網路是厲害的科技,翻譯者也蠻用心的,居然還能找到前人的翻譯。有線頻道關於軍武、狩獵、釣遊、漁業等筆者熟悉,國內冷門的領域,專有名詞常常被省略或譯錯,難怪筆者要特別提臥眠鉤。凡此種種誘發我這個電腦低能兒,在部落格寫文章找聲援!

 

民間單薄力量並不足以滙為浪潮

 

近十年來,很多關於魚類資源保育的議題,筆者不太願意發表文章,因為狗吠火車沒有用。這個社會很多地方需要慘痛的教訓,太多先知先覺擱著沒用處!雖然相關的保育、放流原理很簡單,從國外的文獻都能輕易查到相關的調查方法。但學者從事相關的調查,跟漁民一樣出海迎風抵浪很辛苦,又沒有「危險加給」,教育單位設定這類論文升等的積分很低,而且相關主管機關,幾乎都沒這些預算與對口執行單位編制,顯然在這個議題上,很可能是一群狗吠火車!不!吠鐵軌!火車都不知在哪裡!「迷路蹲坐街角的小孩,沒有放聲大哭,沒人聽見」,「迷路蜷曲在暗巷的小孩,哭得太難聽,沒有路人敢相救」。救與不救之間,美國人已經搞二十年了,「迷路蹲街頭的小孩,已經無力哭出來!」

0038.JPG  

(參加愛鄉、愛土、愛海洋放流斑節蝦苗的小朋友,留下活潑可愛的紀念。)

 

首樁要大家投注關心的成效調查

 

因為以往沒有留下任何斑節蝦的原始資料,比方說每一網漁獲量的平均數字,一年四季,斑節蝦的平均體長與體重的關係,年齡組成百分比等等。斑節蝦資源是在完全消失後,才由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十多年持續放流一千五百萬尾苗,才漸漸再有漁獲量。現在問題就由此產生,已經不知曾經產量最高峰的數據是甚麼?現在如何評估到底放流多少蝦苗,才是合理、合科學的數字?首先我必須強調,以這十年來的量是絕對不夠的!,每年各放流約五十到一百萬尾的規模。政府應該多提撥預算,委託澎湖縣種苗繁殖中心,每年放流般節蝦苗的量增加一倍。並且專案委託,採集基隆、宜蘭的種蝦,每年各放流約五十到一百萬尾的規模。  

0036.JPG  

(產下這批約21萬尾蝦苗後,仍然存活的種蝦也隨蝦苗一同放流。)

 

 

0033.JPG  

(民國93年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在澎湖龍門海灘放流斑節蝦苗的情形。)

0034.JPG  

(放流前活潑健康,全長約34公分的斑節蝦苗。)

在此同時,以每月或者至少每季,調查澎湖、西臺灣、基隆等地漁船,每網平均漁獲量的總重、尾數,體長分佈曲線、重量分佈曲線,以及生殖腺成熟的情形。作為下一階段放流蝦苗數量的依據。

0035.JPG  

(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動員附近國小師生參加放流活動。)

 

因為道理很簡單,海底所能供應的食物總量之基礎生產力有上限,當放流的蝦苗太多,超過環境負荷,斑節蝦的平均體長、平均體重,以及同一季節生殖腺生熟度,都會有下降的現象。因為自然界基礎生產力會有大小不同的波動,所以相關調查,必須隨著斑節蝦放流規模的擴大而持續,恐怕前後必須持續十年,才有可能獲得有效可信的結果。最後才能依據此資料庫,決定每年放流班節蝦苗的總量上限。

 

結語

 

臺灣農業開始進入知識密集、技術密集、勞力適當密集,資本相對不密集的精緻型小農業,即目前漸成顯學的無毒、有機、自然農法,是解決失業率,提升傳產生產力的最好解決方案,無獨有偶的,臺灣漁業與農業相同,是解決社會失業率與漁村凋敝的最佳方法,而最好、最簡單的答案,就像有機農田長出高質高價有機米一樣,天然有機海洋得長出斑節蝦,還有其他多樣、高質、高價的海味真饈,能夠維持漁民生計,否則捨此莫由!而放流斑節蝦,正是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指標!

  0037.JPG   

(參加愛鄉、愛土、愛海洋放流斑節蝦苗的小朋友,留下活潑可愛的紀念。)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甚麼叫做永續漁法?簡單的說,適量捕撈海產物,使其資源量永遠維持不墬的漁法稱之。臺灣是世界著名的漁業大國,相關學術研究領先國際,但是臺灣截至目前為止,僅有民間發動數起的永續漁法,學、官完全缺席!這就表示臺灣的漁法,都是趕盡殺絕、吃乾抹淨,害死自己才罷休,這是何等原始的資源掠奪行為!但臺灣盤古開天地第一種永續漁法,很可能就是基隆長潭社區,自力推動的赤鯮陷籠漁法!

 

漁村慘況迅速地發生

 

大約在十二、三年前,釣魚的朋友跟我抱怨,說赤鯮越釣越小也越少,甚至連三個指頭寬的魚都很難釣到,而漁民使用赤鯮陷龍漁法,大量捕獲三個指頭寬的小魚,在基隆崁仔頂批發市場,4050條賣一百元。照這樣下去,不要說釣友以後免想釣到魚,就連漁夫以後也別想靠捕撈赤鯮討生活。當時我在釣魚雜誌發表文章,很不客氣大力撻伐,簡單的說:「希望漁民把女兒養漂亮點,將來更容易輕鬆賺錢幫助家計!」

 

當時我正在釣魚界推動永續垂釣的觀念,已經十幾個年頭。非垂釣的目標魚種,活生生的丟回大海,設定目標魚種體型在合理的大小,太小的魚活生生丟回大海。有腦袋的釣友迅速地受到影響身體力行,當然對於撈捕三個指頭寬的赤鯮無法認同。以當時筆者在釣魚界的號召力,這些觀念當然透過海釣船,傳到街坊鄰居的其他漁夫耳朵裡。我從來不敢自居功勞,說我有影響力,但是漁夫很快自己嚐到慘痛的教訓。當時臺灣基隆、宜蘭、澎湖突然流行陷籠漁業,使用北京狗籠改造的漁具,放一點臭魚頭當餌,沉到海底去,明天一收半籠的赤鯮,每個漁夫的眼睛都聚焦在巴掌大以上,十幾二十條高價赤鯮,幾十條小赤鯮隨便賣,總漁獲量是傳統延繩釣、竿釣的數倍,收入當然也是數倍,以後要靠女兒輕鬆賺錢維持家計的慘況,誰想到兩三年後隨即發生。

 

保護幼魚是重要學理

 

筆者曾經在民國6875年間,無數次在宜蘭縣大溪、南方澳漁港下雜魚堆,要設法找出一條大拇指大的赤鯮魚苗都不可得,透過釣友垂釣的管道同樣徒勞無功,這其實已經說明將來復育赤鯮魚類資源燙手的程度,其中關鍵應該不難想像。赤鯮的魚卵約在100200公尺深海生產孵化後,很可能是在同樣或更深的深度發育成為魚苗,幼苗階段,都還在超過200公尺、甚至更深的海底活動,漸漸長大到三指幅,才來到100200公尺的深處活動。

 

如此問題就大了!若能取得赤鯮親魚,成功繁殖魚苗,將來如何抵抗海水壓力,放流回到深海區?在最接近自然狀態下,完成生活史?所以可能以人為手段,透過放流魚苗手段,增加魚類資源的魚種,必須是幼苗在淺海活動的魚種。更何況即使在海水深度80公尺的淺處,海水壓力也有8倍大氣壓,如何將赤鯮種魚活活帶到養殖場繁殖?越內行的人越怕,深刻體認赤鯮資源復育的絕對困難,當然要口出惡言、造口業,希望赤鯮陷籠捕小魚的行為立即停止。

 

根據日本於民國54年發表赤鯮資源的調查資料顯示,他們也找不到赤鯮三指幅以下的幼魚、魚苗,因此他們推估全長約14公分(三指幅)以下是一年魚,顯然不合理,以淺海食物更豐富的黑鯛而論,此體型已是二年魚。除此而外,日本文獻認為約全長18公分的魚已能產卵,實際上應該三年魚,產卵數量約4.0005.000粒,產卵資料應該不至於出入太大。赤鯮約有60%的卵粒直徑小於1.0mm,最大約達3.5mm,這種特殊的現象値得留意。依據養殖、繁殖魚苗的經驗,太小的卵粒孵化失敗率、魚苗存活率都很低。所以赤鯮空有短時間性成熟、抱卵數量相對多等繁殖優勢,但實際上資源自我恢復能力不強,日本當年的資料也意識到如此,所以人類很難用積極放流魚苗、種魚等措施,增加赤鯮資源量,只能以限定撈捕一定體長、總量管制、產卵期管制等方式,避免過度消耗資源。

 

永續漁法更上層樓

 

當時我寫的文章,提到必須放大赤鯮籠的網目,使得太小無價值的赤鯮能夠逃離籠具,避免撈捕太多三指幅的小魚。小赤鯮已能適應環境、有較大的機會逃離掠食者,今年不抓,明年就是非常合適的捕捉販賣對象,這就是赤鯮永續漁法的精神。文章刊出後,坦白講,當年工作忙的要命,沒有時間去追蹤到底漁民有沒有聽進去。今年(2010)9月底?受《休閒漁業發展協會》邀請,參加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》在基隆、宜蘭舉辦的漁村社區再造、參與基隆北方三島解說義工的培訓的課程,才與長潭社區幾位船長座談,席間沒人提起當年我罵人的事,多年習武運動的小專長沒派上用場。驚覺這些船長都已上年紀,卻能夠接受新事務,很多永續漁法的觀念,居然都很能贊同,驚覺他們都一直在成長!如果有機會再受教育,臺灣漁業真正的潛力才要展現!

 

席間大家發言非常踴躍,有太多想貢獻給他們永續漁法的觀念,沒有機會發言,今天

在此提供小部份給大家參考。整理當年釣赤鯮、採集赤鯮的資料發現,赤鯮與黑鯛同為鯛科魚類,都有性轉換的現象,詳細的部份暫且撇開。自己的調查、日文資料都顯示,赤鯮繁殖主群應該是價錢最好的23尾一台斤的4歲大型魚,抱卵數大約是3歲魚的3倍以上,因此為考量赤鯮資源永續,最好節制撈捕4歲魚,所幸4歲魚似乎有一年產卵2次的現象,漁夫最好自己調查作紀錄,比方說56月、89月各有一次產卵顛峰,為兼顧生計,於單數年的56月產卵巔峰期,雙數年的89月產卵巔峰期停止撈捕,讓更多大赤鯮生產更多的魚卵,如此必能更有效地達成永續漁業的理想目標。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約三年前,有位親戚公幹到內蒙,回程訪瀋陽,當地省級主管招待用餐。第一道上菜居然是鹽(鹹)煎白帶魚,十足傳統臺灣菜。親戚說:「吃了五六天除了羊肉還是羊肉,看到鹽煎白帶魚,眼淚差點掉下來!」高幹說了。白帶魚在臺灣很普通,我們這裡很稀罕,是空運過來的,我費了好大的勁兒,才託人買到。我知道你們臺灣來的,三餐離不開新鮮海魚,就請您別客氣儘量用!

 

大陸的東海、黃海盛產白帶魚,當地白帶魚都是拖網打上來的,漁獲在網內相互摩擦,外觀都不夠銀亮、而且網痕累累。當地白帶以冷凍方式行銷,加上海洋特質與臺灣不同,魚肉質地粗糙,鮮嫩程度遠不能與臺灣手釣的白帶相比。回到台灣,親戚又立刻鹹煎幾回手釣白帶解饞,以慰思鄉之苦。但親戚一直懷疑那盤魚是臺灣出產的白帶魚,因為那個肉質魚香他太熟悉了!中國的拖網白帶,從南到北他也吃過很多次了,就那一次瀋陽吃白帶經驗絕然不同。回來後多次向我求證這可不可能。畢竟我不是神仙,魚又不是我吃的,哪有通天本事幫他解疑惑!

 

今年(2010)年中,從很多管道都得知手釣白帶魚缺貨,價格也上漲不少,到了八、九月,還一直以為天氣反常,市場上就是看不到手釣白帶,是有些拖網白帶,鮮度普通、價格略高。眼看一整年都過得差不多了,才只吃到一回手釣白帶,魚有點小,應該稱褲帶才是。這到底出了甚麼情況?海洋生態改變會這麼劇烈與迅速嗎?之後從魚貨批發商那邊,聽到小道消息,才解了心中疑惑,又在胸口壓上一塊巨石。這小道消息不是來自於一處,而是多管道都有同樣的訊息。

 

應該就是親戚瀋陽吃白帶的那個時候,不知臺灣的誰,將身體明晃晃、一級鮮的臺灣打碎冰的手釣白帶魚,賣往大陸去,造成搶購熱潮。寶島的白帶魚果然不同凡響。臺灣的白帶魚果然超級新鮮。臺灣的白帶魚亮的跟鏡子一樣,沒辦法假!臺灣白帶魚肉鮮嫩到可以用嘴巴吸。從此臺灣手釣打碎冰白帶魚,在大陸造成搶購熱潮,供應再多的貨也不夠賣。據說一斤都在台幣五百元以上。所以臺灣東北部沿海,許久不見的漁村景氣再現,很多漁船紛紛出海,外勞當船員釣手,採用釣友犀利的白帶魚鈎垂釣,出海一定帶足碎冰。批發商等在漁港,白帶魚上岸就裝保麗龍箱進卡車,送到臺灣中部出海「返供大陸」。

 

感謝中國同胞愛吃臺灣白帶魚,讓臺灣漁民發了一筆小財,更讓臺灣同胞重新思考白帶魚的珍貴。雖然短時間,臺灣同胞漸漸不容易吃到手釣白帶,手釣白帶的價格也將日漸高漲,長久以往,絕對讓全體臺灣同胞,有機會更進一步思考,甚麼是永續漁業?如果白帶魚太小的不能抓,反正抓了也賣不到錢!如果白帶魚的產卵期不能抓,實施幾年後絕對能看見白帶產量大增。如果白帶魚限定只能用垂釣的,魚貨價值高,少數漁網船給現金補貼,轉為手釣漁業,一樣可以收益火紅。如果白帶魚的漁獲量採取總量管制,再搭配以上的資源永續措施。那麼即使白帶魚的價錢貴到像黑鮪魚,臺灣的手釣白帶漁民,出門開賓士車,大企業的董事長、總經理,都要轉業當漁民,那又有甚麼不好?最怕白帶價錢像黑鮪魚,漁民出海三年才釣到一條,那又有甚麼意義!

 

根據主管機關的統計,臺灣近海、沿岸漁業,從最盛期到今天,漁獲量每年都減少二十萬公噸,以今天的平均拍賣價,一公斤一百元計算,總價值一年是兩百億。若每一戶漁夫家庭年收入一百萬計算,則影響兩萬戶的漁夫家庭。若每戶平均三人,就是六十萬人的生計無著落。還有!漁產最高的年份,當時沒人要鯖、鰹沒算在內,現在平均年產十萬噸,算在沿近海漁產總量內,所以漁產總價可能收入還要再減少要加50%,也就是九十萬人生計受影響。今天中國人愛死臺灣的新鮮高級海魚,臺灣沿海的所有魚種,價錢都有飆高兩、三倍的潛力,達到年產值減少千億以上的規模。臺灣上班族有三百多萬人月薪未超過三萬,從事漁業就可能幫其中百萬人飛躍過這個門檻。漁民啊!漁民,手捧金飯碗的乞丐,到底是誰害你們的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誠品書店1111日專題演講稿

 

 

魚肉中關鍵的健康成分Omega3

 

首先談吃魚與健康的關係要點。相關訊息能從很多管道取得,所以只講要點。吃魚要獲得健康,最重要的成分是Omega3脂肪酸,很難從其他食物獲得,或者取得成本太高,例如:乾果仁。關係到腦力發展、防止動脈硬化的關鍵成分Omega3,長期食物缺乏此成分,則是台灣多數中風病例發生的原因,因為長期以來台灣人不吃富含Omega3的魚種。

 

必須是淺海表層魚類:鯖、小型鰺科魚類才有,這些魚從主食的浮游生物取得Omega3。鰹、鮪等大型魚吃鯖、小型鰺,所以也含有Omega3。鰹、鮪大型魚生長時間長,食量很大,越長的食物鏈越容易累積有毒物質。深海魚缺乏食物,成長緩慢,市售的正鱈、圓鱈至少都是2080歲,生長時間太長,所以毒物累積濃度高。吃掉一條30歲的魚,還要再等30年才有第二條,這就是很難永續的魚種,這一部分才是主題。

 

底棲魚、深海魚沒有Omega3,就「深海魚油」這個名字來探討,深海魚油沒有Omega3。鮭魚絕對不是深海魚,但很有可能含Omega3。鮭魚的生態位階類似台灣的鰹、鮪,吃其他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小魚(沙丁魚類、丁香類),養殖的鮭魚以上述小魚當飼料,所以含有Omega3。歐美的鮭魚物流前,必須集中在工廠宰殺,內臟含豐富油脂,集中後提煉,就是市售的鮭魚油膠囊,最早的Omega3膠囊都是這樣製造的。有些小魚被製成魚飼料的魚粉,若魚粉含油脂容易變質,導致養殖魚生病,降低魚粉品質與售價,所以將分離的副產品魚油,提煉成Omega3膠囊販賣。

 

魚類資源永續、永續漁業、永續漁法,大概都在講同樣一件事,如何讓魚類資源吃不完,永遠持續供應人類食用。永續兩個字,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前一陣子科學家才提出警告,利用電腦模擬,到了公元2048年,全球魚類即將絕跡,這不是與所謂的永續漁業相互抵觸?這一個預測包含許多變數,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球暖化,導致海洋生態改變,致使魚類絕跡,而這裡所謂的永續漁業,所遷涉的因素比較狹隘,僅就魚類本身內在的繁殖率、生長速度、撈捕量管理來討論。

 

 

資源永續的根本理論很簡單:

 

美國、加拿大是全世界魚類資源管理最嚴格且成功的國家,不同的魚種、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措施與管理辦法,有趣的是,基本的管理理論、科學原理卻很簡單。魚類生長到達性成熟之前的最大體型,稱為「生物學最小型」,如果禁止撈捕比生物學最小型再大一點的魚,親魚在第一次繁殖之後被捕捉,魚苗就能再成長、繁殖,資源就能永續。例如:美國、紐西蘭的黑鯛,大約在23公分達到性成熟,所以法律規定超過25公分的魚才能抓回家吃,所有到達這樣體型的魚都已經產卵過,海洋永遠有魚苗,魚類當然都不會絕跡。黑鯛會性轉換,1518公分都是雄魚,2123公分都是雌魚,如此公、母魚都受到保護。

 

有個朋友在美國讀書工作,移民紐西蘭,很喜歡釣魚,後來聽我說明恍然大悟。他說:「怎麼在美國、紐西蘭232425公分的黑鯛很多,半天可釣100條,釣到法律規定25公分的不敢帶走,擔心魚死後縮水,吃上巨額罰款,大概26公分的帶走比較保險。」原來保育黑鯛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。反觀台灣,黑鯛也是釣友最喜歡的魚,1213公分的還有機會釣到,再大的就很少見了,原因很簡單,就是沒有法律保護。我靠寫釣魚文章謀生36年,22歲開始提創這個觀念,一半會看釣魚書的釣友,都能接受正在身體力行這樣的觀念,但是我們的主管機關還在睡覺,應該把這個觀念寫入教科書。台灣能不能有這樣的管理規則,是永續漁業最好的觀察指標。

 

生長緩慢的魚資源很難永續:

 

深海底棲魚成長緩慢,都要幾十年才能長大到適合食用,所以魚類資源恢復十分困難。人類大約在這十餘年,才開始有辦法撈捕棲息在海底深度400800公尺處的圓鱈。麥當勞是第一家開始大量利用圓鱈資源的跨國公司,大約在民國92年我第一次在麥當勞吃到鱈魚堡,職業病的關係,嚼第一口魚發覺魚很美味,肉香氣、肌肉纖維的脆度,種種條件都算是高級魚,怎麼賣這麼便宜?吃幾次以後職業病又發作了!不知道是甚麼魚,絕對不吃,此後都沒再吃鱈魚堡。因為麥當勞大量使用圓鱈,各國的遠洋漁船大肆撈捕,今年台灣貿易商已經買不到圓鱈,連以前常吃的匾鱈都缺貨。圓鱈需要60歲以上才適合食用,但是深海拖網常常把3040歲的幼魚撈上來,十幾年過去,本來40歲的魚今年差不多可以食用了,但在十幾年前就被大量抓走,所以人類就沒有圓鱈吃了。

 

台灣出產富含Omega3的胡麻鯖,正好是圓鱈的對照例子。依據日本學者調查,出產在台灣基隆北面,彭佳嶼島東面漁場的胡麻鯖,每年新曆約34月份是1年魚的產卵期。魚苗孵化後滿1年,4060%的個體已經性成熟,平均全長28.7公分,平均重量318公克,這種體型的小型魚,已經非常適合食用。因物流過程碎冰保鮮賞味極限是兩天,非常容易退鮮失去美味,因此多年來都做成罐頭,相信也很少人吃。因為滿1年即可產卵,1年魚即能生10萬粒魚卵,所以台灣所有魚類資源都嚴重銳減的情況下,還能維持平均年10萬噸的產量。台灣四周沿海的拖網,一年總產量平均才12萬噸,與極盛期的40餘萬噸,簡直差太多。拖網的經濟魚種白帶魚、紅目鰱都需要34歲才會產卵,幼魚被拖網抓光了,所以產量銳減。目前只有基隆、南方澳的漁船撈捕鯖魚,約有85%都是胡麻鯖,其他15%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,都富含Omega3。都是冰鎮兩天已達賞味極限,菜市場很便宜,1年魚35100元,買回去很難吃,所以乏人問津。這種維持大產量的魚,也很容易進行永續漁業的管理,大約限制在總撈捕量68萬噸,就能資源永續。

 

 

吃野生海產會不會導致魚蝦絕跡:

 

以上三個例子:美國黑鯛的資源管理辦法。圓鱈成長緩慢,對照胡麻鯖的成長、繁殖迅速,後者經得起撈捕,在台灣所有魚類資源都維持在谷底的困難時期,胡麻鯖還能一支獨秀,可見漁撈、吃食野生的魚種,到底是不是如某些專家所說,會導致魚類資源枯竭,恐怕還很有討論的空間。2048年全球魚類絕跡,是針對中國、台灣等不推行永續漁業的國家的警告。珊瑚礁魚類通常成長緩慢,如果引用美國黑鯛的管理辦法,撈捕根本不會破壞生態,台灣的珊瑚礁魚類的絕跡,應該是主管機關失職沒管理的結果。所以有人為主管機關護航,提出吃養殖魚,可以避免生態破壞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養殖魚吃的飼料,其中最貴的成分是蛋白質,絕對必須從海洋撈捕,每45公斤的飼料魚,才能養出1公斤的龍膽石斑、海鱺,吃養殖魚生態破壞反而更嚴重。目前龍膽石斑、海鱺主要飼料就是彭佳嶼東出產的胡麻鯖、竹筴魚、紅尾鰺等等,45公斤養1公斤,實在是浪費上帝恩賜台灣,寶貴的健康永續魚種。

 

日本在魚類資源保育與永續的工作方面,比較偏重持續性的種苗放流,以增加魚類蝦資源,這方面資料甚多,涉及的種類比美、加多許多,限於時間的關係,只講一例,而這一種斑節蝦,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有放流蝦苗。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大約在民國88年左右,開始利用縣府經費繁殖放流斑節蝦苗,將全長23公分的蝦苗放流入大海,迄今累計長達十年以上,剛開始12年試驗放流4060萬尾,之後每年都達150200萬尾,累計至今已超過1.500萬尾以上的實績。據該中心調查顯示,放流的蝦苗初期都在淺海活動,隨著體型漸長,蝦群前往約2040公尺深的沿海。根據澎湖漁民表示,澎湖群島附近的南淺、北淺漁場,都能撈捕到大蝦,在港邊活蝦零售價,下貨大約在1.600~上貨1.800元以上。南台灣的漁夫在台灣海峽中、南部撈捕,基隆漁夫則在海峽西北部作業,都能捕獲斑節蝦,很多漁民嘖嘖稱奇,斑節蝦資源怎麼又回來了?很多海鮮餐廳開始賣活斑節蝦。除了澎湖漁夫以外,都不知道這是澎湖種苗繁殖中心,默默耕耘十餘年的重大成就!區區一縣的種苗繁殖中心,就能獲致如此重大成果,台灣其他濱海縣市,各自到澎湖取經,都成立一個繁殖中心,相互委託繁殖放流的種苗,各自選定一個標的魚蝦種類放流,不出幾年,台灣將成全球永續漁業示範區。為甚麼斑節蝦苗不能自行繁殖?因為蝦苗棲息場、母蝦繁殖場的河口鹹水域污染了,若不放流蝦苗,台灣人很難再吃到斑節蝦。

 

台灣在自然科學、養殖、繁殖魚苗、水產藥品、養殖器材機械等等各方面的成就,在世界上絕對名列一、二,既然大家都這麼有辦法能夠繁殖各種魚苗,隨時可用於恢復魚類資源。但是政府主管機關、護航專家卻跟民眾說:「某某魚類資源匱乏,大家吃不到某某魚了,某某魚不能永續,應該要吃養殖魚」,値得仔細思考到底出了甚麼問題?主管機關實在太小看台灣相關行業、學術單位的實力。

 

 

解決永續魚種不美味的最後一哩路:

 

台灣既然出產大量富含Omega3,對人體有益的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,為何多年來沒甚麼人吃?大概大家都知道有茄汁鯖魚罐,卻很少吃它。此外進口的挪威鹹鯖魚,自助餐經常吃得到,小型鰺科魚類只能偶而在自助餐中吃到不是很新鮮的魚。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碎冰保存賞味期僅兩天,物流到菜市場、一般家庭,已接近賞味期極限,中午吃很好吃,晚餐就不好吃了!日本多在漁港以活魚的方式販賣,這一部分台灣還有待推廣。薄鹽鹹鯖魚、一般鹹鯖魚,魚肉接觸空氣變質,會產生一種類抗組織胺弱毒素,對於某些皮膚過敏的人,常吃的話,會導致皮膚莫名奇妙發癢,所以也不能常吃。著名的江醫師魚舖、百貨公司日本進口的鹹鯖魚都真空包、低溫冷凍,就是想避免魚肉變質。

 

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對人體這麼好,人們卻覺得牠不好吃,會者根本吃不到,能說臺灣人無福消受上帝恩賜台灣的寶貝嗎?筆者為了想推動永續漁業,釣友也能分到永續漁業的好處,到處都能釣到魚,所以一直想把健康的永續魚種變成美味的魚,減輕非永續魚種的漁撈壓力。也算是幸運!為了寫釣魚文章參考很多書籍,水產養殖、水產製造,跟魚有關的書都不放過,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發酵,再經過兩年的試驗,終於開發一套低溫冷凍熟成技術,將胡麻鯖、小型鰺科魚類調製成咖哩、紅麴、味噌、梅汁、一夜干等等五種口味。所謂的熟成,例如:鮮宰的牛肉要低溫放置一個月才能熟成作牛排。魚在低溫中,因為本身酵素輕微分解,使魚肉更美味,這就是熟成,只是我的熟成技術在適當時機加入咖哩、紅麴、味噌、梅汁等四種對人體有益的健康食材,再迅速超低溫冷凍,所以能長時間保存、調節產期。鹹魚也是一種熟成方式,因使用鹽分將害菌排除,利用喜歡鹽分的益菌與自體酵素,使鹹魚變美味,有細菌的參與,算是廣義的腐敗,或者是廣義的熟成。一夜干本身也是利用魚肉自身的酵素分解熟成,不過台灣的空氣溫、濕度太高,不容易製作日本式的一夜干。台灣漁民有傳統的濕式製法,所製成的一夜干魚肉水分較多,感覺魚肉更柔軟美味。

 

目前這些產品以電子商務供應市場,這家公司是社會企業,盈餘要作為魚類資源保育永續用途,相關話題在本人的部落格另有更深入的探討,歡迎登入研讀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臺灣俗稱透抽類的其中一種,中國名稱為:劍尖槍烏賊,外套腔(身體)長度30 公分已屬大型,類似的種類還有3 4 種,一般人不易辨認。透抽有一種容易分辨,外套腔長度有時超過50 公分,俗稱為炮管。此名稱最早因釣友釣獲,漁民也不知是啥東西,以其外套腔特別長的特徵取名。其中國名稱:長筒魷。棲息較多數的透抽類還要遠離沿岸,撈捕深度約30 130 公尺,喜歡棲息在海流較湍急處,身體演化變得更長,每次收縮外套腔噴水量更多,逃竄的更遠、更快,適應外海較多游泳迅速的鮪魚、旗魚等掠食者之侵襲。本種廣泛分布於臺灣東北部、菲律賓、馬來半島、印度。早年透抽類不耐冷凍,

退冰之後肌肉硬如牛筋,近來多採用活凍法,將活生生的透抽迅速冷凍,以真空包裝保存,退冰之後還能保存大部分鮮甜味、軟糯的嚼勁,頗受市場歡迎。目前市售冰鎮的透抽,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多用不明化學藥劑增加保存期限,實際品嘗多已失去鮮甜味。活凍透抽則給品嚐者驚為天人的鮮甜味,漸漸成為市場的新寵。劍尖槍烏賊約1 2 歲即可供食用,長筒魷則2 3 年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沿海性的鰺科小型魚, 約有4 5 種之多,棲息水深50 公尺以內,其中無斑圓鰺棲息深度略大於100 公尺。東海南部、東北角沿海捕獲的鯖魚類,約有85% 是胡麻鯖,其他15% 才是日本鯖,包含竹筴魚、紅尾鰺等鰺科魚類。竹筴鰺類常集結成大群游泳,主要以浮游性微小動植物為食物,從食物中獲取Omega3,蓄積在魚肉內,因此是補充Omega3 的良好來源,其豐富度不輸給胡麻鯖。與胡麻、日本鯖類似,魚肉容易腐敗,碎冰冰鎮的賞味期僅兩天,因此食用冷凍魚最理想。鯖魚、竹筴魚類,濾食海洋中不易消化的浮游生物,又要逃避掠食者經常大量運動,兩者都需要大量血液,魚體死亡血液滲流出體外,迅速引起魚體腐敗,因此保鮮困難,除非魚體新鮮即剝除內臟、瀝掉魚血,迅速超低溫冷凍,否則很難保鮮,菜市場不易

買到鮮魚的道理也在此。臺灣是副熱帶,四季不分明,海水水溫相對穩定。日本竹筴魚出產在暖溫帶,有冷海水的刺激,魚體較容易蓄積脂肪,所以臺灣竹筴不像日本竹筴那樣油脂豐厚。當然!臺灣的竹筴魚若有日本的那種高品質,價錢增加5 7 倍也合情合理,如果您想抱怨價錢太高,其實也沒必要,因為高品質的魚肯定都銷往日本。約2 3 歲魚即可供食用。

IMG_0094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每年春末到冬初為白帶3 5 歲魚的主要產期,主要出產於基隆、宜蘭沿海,大型白帶產期為全年,因數量不多,難以預期掌握行蹤,多屬漁夫意外漁獲。沿海的白帶群,每逢豪雨之後約1 2 周便成群靠岸,並在淺海積極索餌,掠食各種小魚,因此漁夫多利用釣具大量捕獲,此時身體呈現明亮的銀白色。積極索餌吃飽以後,白帶體

內蓄積足夠養分,則潛入較深的海底約80 150 公尺處休息,利用蓄積的養分生長,此時魚體呈現灰黑色。銀亮的白帶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軟嫩,若經真空包低溫冷凍,還能維持85% 以上的美味。灰白帶的賞味重點是魚肉的肥美,傳統未真空包的魚肉失去結晶水而不美味。略深海域的白帶多由拖網捕獲,漁獲不打碎冰,冷凍保存手續粗糙,消費者吃到的並不是灰白帶真正的美味。

白帶.JPG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2 Tue 2010 10:14
  • 寒鯛

主產於東海偏東、基隆東北部,以及澎湖、南海各地珊瑚礁、礁石混雜的淺海漁場。主要以延繩、手釣捕獲,澎湖南海各島出產者,有時有微弱的汕羶味,烹煮時散發出類似消毒藥水氯氣的味道,但很快就消失,食用對人體無害,反而可以證明是道地的台灣貨。寒鯛漁獲必須立刻鎮歲冰,否則烹煮之際,魚肉分散碎裂的情況特別明顯,據此即可輕易分別台灣貨、大陸貨。寒鯛是珊瑚礁、礁石混雜的淺海域產量最大的魚,肉質細緻清甜,最具食用價值,撈捕也對生態最無害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中名:三線雞魚。廣泛分布於東海漁場,魚群喜歡靠近淺海島礁,尤其以靠近沙泥海域的礁石出產者最肥,例如:三芝富基海域。黃雞隨季節有肥瘦明顯的變化,但靠近沙泥海域的礁石者,即使在其他產地最瘦的季節,仍然維持相當程度的肉嫩、皮薄。反觀臺灣宜蘭縣海域以南的花東沿海、澎湖群島在漫長的春末、初秋間出產者,魚瘦皮老,

賞味價值大大降低。本種棲息的海域,以往傳統的網具、漁夫的釣具不易捕獲,近年來使用娛樂釣魚精良的釣具才開始有產量,因此一般民眾不識其美味。魚飲社會企業限量魚種為基隆沿海出產,精選

肥美的漁獲,約定供貨的漁船出海都帶足夠碎冰,漁獲一上岸即刻剝除內臟、打鱗,立刻超低溫冷凍、真空包,因此保證商品的新鮮度。約4 5 歲魚即可供食用。淺海魚,Omega3 含量約鯖、竹筴類的

1/2 1/3

黃雞魚.JPG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類似的種類約4 5 種,限量魚均採用臺灣海峽中、北部沿海水深20 40 公尺,石礫沙泥各半底質出產的二棘鯛(魬鯛),背鰭前段有兩枚明顯延長硬棘的種類。另有部分為基隆北方淺海的血鯛,背鰭前段硬棘無明顯特別延長的現象。這兩種盤仔魚,均有拖網與延繩釣漁獲的不同,拖網漁獲外觀受損價錢較低。近年來使用陷籠永續漁法的魚貨,是本公司優先考量購入。同樣盤仔漁獲有臺灣

貨、大陸貨的區別,臺灣貨價高,無用藥保鮮之虞慮。肉質特徵與赤棕、馬頭相同,鮮甜味最高。但肥美的季節只有年底的短短兩個月,只能依賴超低溫真空包冷凍,延長消費者吃到美味魚的時間。推估約4 5 魚才適合食用。本種極具放流魚苗,增加資源永續的潛力。

160861f3e3abdf00a471155df6205da9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白達亦稱剝皮魚,主產於東海漁場,特別是基隆彭佳嶼一帶、東北角沿海、澎湖等沿岸淺海。因為白達魚苗不在臺灣附近海域活動,不受沿岸中小型拖網撈捕殘害。近年來 海洋生態改變,其他魚種減少留下的食物嘉惠白達,食物供給增加魚體變得比較肥,肉質較以往柔軟、不乾澀,產期平均,幾乎一年四季都能供應,以往體內的海藻臭味也隨之消失,魚變得更美味,售價隨之升高。臺灣漁獲上船之後立刻鎮碎冰,入港立刻剝皮、放血、清掉腸肚,因此冷凍魚的品質最高。約4 5 歲魚即可供食用。市售白達多數屬於進口魚,並非臺灣出產。藻食性魚含微量之Omega3

01800046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主產於東海漁場,以紅馬頭魚最常見,中名:日本馬頭魚,另有白、黃馬頭兩種。白馬頭棲息約50 80 公尺深處,紅馬頭魚棲息在80 150 公尺深,黃馬頭極為稀少。海底為礁石砂礫與泥砂各半者魚較多,主要以延繩釣獲。有時以魚群探測機找到魚群,傳統的手釣(手擒仔),亦可迅速大量釣獲。臺灣漁船捕獲者均鎮碎冰,肉質特徵與赤棕相同。大陸魚貨不打碎冰,常有施用防腐藥劑的傳聞,魚體外觀失去光澤,眼睛無失壓產生的水泡眼。限量魚種的貨源均屬高價臺灣貨。

推估約4 5 歲魚才適合食用。

馬頭魚.JPG 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主產於東海,隨洋流至臺灣東北部沿海,依附於海洋表層被動漂流的大型越前水母下方,受到水母的保護,在大洋中不易受到掠食者的危害。若長期在沿岸富饒的水域生活,體色較灰白, 肉質較細嫩肥美,反之在外洋生活者,體色較灰黑黯淡,肉質硬且消瘦。每年5 11月是主要的產期,約3 年魚即可供食用。限量魚種均選購沿近海出產的肥美高級魚。

01800040.JPG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主產於東海漁場,隨季節、水溫、漁撈壓力而定,棲息水深從數十至最深約200 公尺,海底為礁石、石礫底質處,魚群密度較高,反之沙泥底則魚群密度較少。漁船以底延繩釣釣捕,多以鯖魚肉片、帶殼海蝦為餌。部份大型魚採用娛樂垂釣的電動捲線器誘釣。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漁船採用赤魚宗陷籠的永續漁法。臺灣漁船撈捕者均鎮以碎冰,在市場售價甚高,限量魚種的貨源均屬此類,經超低溫冷凍後退冰烹煮,魚肉亦無分散碎裂之現象,與大陸魚貨明顯不同。臺灣的漁獲多數來自深海,眼睛失壓呈現水泡眼,無使用藥劑保鮮之虞慮。約4 5 歲的魚較適合食用。

01800043.JPG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鯖主產於日本太平洋沿岸、東海、黃海靠日本列島的沿海,類似挪威鯖的生活環境,水溫低魚體較肥。但是體內油脂超過10%者,即屬於高價格的精選品,主供鮮食,售價不輸黑鮪魚背肉。日本鯖一般體脂肪都在8%達到平均最高點,盛產期在日本加工成鹹魚真空包銷售,少數賣到台灣,因為消費者認同日本品牌的緣故,售價大約是挪威鯖的5倍以上。台灣漁船在東海南部、太平洋交界海域,也會捕獲少量日本鯖,在舊曆年前也有部份魚油含量達8%者,因為數量稀少,通常被魚貨集散地的冷凍廠標下,趁新鮮製成鹹魚,少有公開販售,多成為當地相關業者餽贈親友的禮品。日本鯖在台灣菜市場的俗名稱為:青非,漁民另稱為:扁仔、白身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民國84年間,基隆海事職校施志昀老師(現為澎科大教授),指導學生實習繁殖土鯽魚苗,學生學習興致高昂、成果豐碩,幾十萬尾的魚苗正苦於無處去,當時正好有一個台北縣愛魚協會,正需要魚苗到處放流,宣導保育魚類資源的觀念,於是筆者居中牽線,兩者相輔相成,持續放流土鯽、其他魚苗長達十餘年,迄今仍為台灣民間保護魚類資源最有行動力的先驅,前後整體的放流行動,筆者都有詳細的文字、照片記載,適當時間將另行貼文發表。民間公益單位不可能有充裕的財力,放流之餘佐以文宣鼓動風潮,但此義舉已廣植人心,後來施教授的幾位學生,任職於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在歷任縣長、單位主管的堅定支持下,又參予推動另一場永續漁業的最佳範例——放流斑節蝦苗,在萬般魚類資源都枯竭的黑夜裡,燃起熊熊的火炬,海鮮饕客終於不需要大啖珍饈,內心卻充滿破壞生態的罪惡感。

澎湖種苗繁殖中心放流的青嘴龍占

 斑節蝦澎湖種苗繁殖中心放的青嘴龍占.JPG

 

無沙筋低溫冷凍斑節蝦上市:

 

斑節蝦又稱大明蝦,因為活蝦的體色帶透明狀。黃海沿海又稱虎蝦,因為體色、斑紋類似老虎的斑紋。江浙沿海又稱對蝦,因為一次要買兩隻,也就是蝦子成對販賣,好像台灣以前販賣烏魚,也要公母成對購買。因為母蝦有卵,卵黃蘊藏在背脊的消化管周圍,稍內行的人從,從長條狀分布的蝦黃多寡,就能知道蝦子是不是夠肥美。卵黃少蝦子不肥,卵黃太飽滿,蝦肉的營養都被蝦黃抽走,太熟的蝦黃、肉質兩者滋味都變差,而斑節蝦的公母比率至少在1:5以上,所以漁民才想出用蝦黃恰到好處,與蝦黃太熟的蝦子配對販賣;不然挑剩下黃太熟的蝦子賣誰?斑節蝦的產期大約在中秋之後到翌年5月間,以舊曆年前後捕獲者,蝦黃的熟度恰到好處,滋味最美。正好趕上大家辦年貨的期間,放於冷凍庫保存,新年期間隨時退冰做料理,不論待客、自用,拜訪老友、親朋、師長,絕對是最佳伴手禮。

 

台灣海峽漁場撈捕到的蝦子,通常漁船無法當天往返,雖可使用合法的保存劑、碎冰冰鎮蝦體,防止蝦殼變黑,但是漁船返航下貨,蝦子經過清洗包裝再超低溫冷凍,雖然短時間內即凍結,保存劑已被洗掉,完成冷凍的斑節蝦,還是有蝦殼變黑的現象,稍為降低商品價值感,卻是保存劑殘留少的重要特徵,是可以安心食用的。有些經驗豐富的漁船,於返航前最後撈到的蝦子,活艙蓄養約半天,蝦子胃中、消化管(沙筋)的食渣全部排泄掉,食用前並不需要抽沙筋,可以盡情享用,蝦頭殼裡面的美味膏黃,不受胃中食渣異味的干擾。因為航程掌握得當,蝦子到港還是活跳跳,立刻低溫凍結真空包,完全不需要擔心防止蝦殼變黑的保存劑,也能維持斑節蝦虎斑的美麗外觀。本公司已取得貨源,即將公開上市,歡迎各界踴躍購買,請支持漁民都能認同的永續野生斑節蝦產品。

 

 

斑節蝦小檔案:

 

幼苗棲息於河口鹹水域、感潮帶,母蝦在此產卵,蝦苗在此變態成幼蝦,所以河口感潮帶是斑節蝦苗、幼蝦的攝食場,母蝦的產卵場,如果生態破壞,母蝦失去產卵場,幼苗、幼蝦失去生活空間,等於宣告斑節蝦瀕臨絕跡。筆者酷愛吃野生斑節蝦,記憶所及在民國95年的前十餘年,幾乎無法在菜市場買到斑節蝦,此足以證明斑節蝦已經從台灣海峽的漁場消失,是不是漁民違法濫捕呢?饕客無節制大啖?大概不懂斑節蝦生態者,一定用簡單的邏輯做如是想,但事實卻絕非如此!民生、工業污染,導致台灣西半側多數的河口鹹水域都污染,斑節蝦失去產卵場、幼苗失去棲地,所以學理就是這麼簡單,斑節蝦從饕客的筵席上消失蹤影,既非漁民、亦非饕克使然,真正斑節蝦滅絕的兇手,就是河口污染。檢討真兇曠日費時,弄清楚斑節蝦的生態,對症下藥,鮮蝦美饌終將回到大家的餐桌上!

斑節蝦外觀

 斑節蝦.JPG

 

 

斑節蝦 (2).JPG 

解決斑節蝦產卵與幼苗棲息地生態破壞,需要漫長的時間,所以放流蝦苗成為唯一的補救方案。稍有相關知識的學者,或業餘研究者翻閱文獻,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。所以澎湖縣立種苗繁殖中心,大約在民國88年左右,開始利用縣府經費繁殖放流斑節蝦苗,蝦苗全長23公分的時候,放流進入大海,這項工作持續迄今,累計長達十年以上,剛開始每年試驗放流4060萬尾,之後每年都達150200萬尾,累計至今已達1.500萬尾以上的實績。該中心調查顯示,放流的蝦苗初期都在淺海活動,隨著體型漸長,蝦群前往約2040公尺深的沿海活動。根據澎湖漁民表示,澎湖群島附近的南淺、北淺漁場,都能撈捕到大蝦,在港邊活蝦零售價,下貨大約在1.600~上貨1.800元以上。南台灣的漁夫在台灣海峽中、南部撈捕,基隆漁夫則在海峽西北部作業,都能捕或斑節蝦,很多漁民嘖嘖稱奇,斑節蝦資源怎麼又回來了?除了澎湖漁夫以外,都不知道這是澎湖種苗繁殖中心,默默耕耘十餘年的重大成就!區區一縣的種苗繁殖中心,就能獲致如此重大成果,台灣其他濱海縣市,各自到澎湖取經,都成立一個繁殖中心,選定一個標的魚蝦種類放流,台灣將成全球永續漁業示範區。

 

 

舉世最大的斑節蝦漁場:

 

大約在民國91年,中國有一位酷愛吃班節蝦的學者,到渤海灣的一個漁港找斑節蝦解饞,可惜遍尋不著,後來這位學者到渤海灣鄰近,瀕臨黃海、東海的漁港找尋,卻都是一次次的落空,才驚覺事態嚴重,之後連續三、四年推動放流斑節蝦苗。當時中國政府也有感於渤海灣的嚴重污染,魚蝦幾乎絕跡,而戮力推動沿岸工業的排放污水管制,兩者雙管齊下,渤海灣的斑節蝦資源又漸漸恢復了。中國方面近幾年的放流強況,筆者缺乏更新的資料,根據渤海灣成功的經驗,放流行動應該會持續,說不定規模也已經擴大。日本方面放流般節蝦苗的規模,持續時間都比海峽兩岸大很多,幾年前的資料,顯示日本已經放流超過4億尾蝦苗的規模,韓國方面的科技、產業都類似於台灣,應該也有類似於台灣放流斑節蝦的行動。

 

日本方面持續放流時間長、總放流苗的數量大很多,卻沒有漁獲量明顯增加的個案;也許本文未找到資料。台灣、中國方面,卻能小兵立大功,其中很重要的因素,可能在於台灣海峽、渤海灣的魚類已經很少,還有稍許資源量的魚群體型偏小,無法捕食活動力強,彈跳距離甚遠的斑節蝦,小型魚很難捕食到斑節蝦苗,也就是說斑節蝦已無天敵,放流蝦苗入海的存活率很高,所以放流效果明顯。反觀日本資源保育做得好,海中其他漁業資源還相當豐富,豐富的魚群可能吃掉斑節蝦,可能與斑節蝦競爭食物,所以放流斑節蝦苗,未如台灣、中國方面的明顯。此外,斑節蝦棲息水深很少超過50公尺,又屬於較喜歡稍冷海水的種類,台灣海峽應該是斑節蝦棲息的南限,廣大的中國瀕臨黃海、東海的海岸、台灣海峽,以及日本、韓國瀕臨的黃海、東海,都是斑節蝦的漁場,放流的斑節蝦苗都在這一大片的大陸棚海域活動,若能成立漁業資源論壇,依照各自的漁場範圍,放流適當密度的斑節蝦苗,劃定漁獲量的上限,將是亞洲區第一個永續漁業的示範漁場,確保斑節蝦資源的永續。

 

 

迎接永續漁業的新世紀:

 

如果台灣漁業資源恢復到民國60年代的最高水準,大家都吃野生魚,誰還吃養殖魚?台灣養殖業的飼料、藥品、機械器材、學術研究教育鏈,大約因此要瓦解掉2/3,關係到至少20萬人就業,至少500億元的總產值,主管機關會如此高瞻遠矚與魄力,發動如此龐大的改造大工程,將養殖產業鏈的人力、經濟資源,轉至沿海魚類資源的復育工作?這一點絕對値得關心吃魚者長期觀察!此外!如果台灣沿海充斥保育成果的魚蝦,四周鄰近國家的漁民都跑到台灣海域偷撈捕,為了保護海域資源,大概要增加一千億的海巡預算,每天都有逮到非法抓魚者上新聞,準此!顯然台灣人民多麼先知先覺,將沿海搞個山窮水盡,每年還節省千億海巡預算。乍聽之下,這個算盤還挺划算的。但是吃藥品殘留養殖魚,究竟創造多少洗腎、癌症病患沒辦法研究,也很難說與健保虧損有沒有關係,是不是大家寧願吃藥品殘留魚、健保藥品塞滿隨身包,還把藥品當糖果點心吃,也不願意將健保原本不需要的虧損轉給海巡?畢竟這是大家的選擇。

 

表面上保育恢復漁業資源,只是健保虧損轉成海巡經費,似乎並沒有比較省。若更深一層思考便可發現,原本養殖產業的藥品、飼料、機械器材供應鏈,轉為供應保育資源所需大量的種苗,養殖業的教育鏈,轉變成資源保育、管理學術教育研究鏈,這一條產業鏈並不會萎縮。主管機關實在不能小看台灣學者的實力、業者的活力,是大力推動恢復漁業資源,替代養殖業的時候了!以台灣養殖學界的實力,應該能夠迅速地將相關知識,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,搏得國際美名!沒錯!全球漁業資源正在大幅萎縮,養殖業一片看好,那恢復漁業資源又何嘗不看好呢?更何況恢復漁業資源的放流工作,正是永續漁業的準備工作,而已成全球顯學的永續漁業,終將淘汰養殖業。

 

復育資源替代養殖,台灣人民賺到的是吃野生相對安全的漁撈產品,身體相對少病痛,國家的「快樂力」大幅提升。養殖本業變成育苗業,使用土地、電力、飼料、藥品、水資源相對縮減很多,其中減少地層下陷、土地鹽化的成果,一年至少也要省數百億環境成本,台灣因為漁業資源已嚴重匱乏,漁村無法發展觀光漁業,若漁業資源恢復了,至少為凋弊的漁村,帶來另外20萬的觀光產業鏈就業人口。就當本文只是「乞丐赫大願」(乞丐對神明許下大願望),但是!至少在恢復漁業資源工作正在起步之際,將高級珍貴海產資源絕跡的責任撇清,饕客無罪!吃野生斑節蝦有理!澎湖縣照顧主要就業人口的漁民乃天經地義,放流斑節蝦苗的創舉,為永續漁業奠定基礎,請大家給予舉雙手敬禮的最敬禮!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的下雜魚,主要是指非刻意被漁具捕獲、非目標魚種,因屬於非刻意的被撈捕,所以專門術語稱為:混獲,混獲的水產動物被稱為下雜,轉而提供非人類直接食用的其他用途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當做飼料的原料,製成包括養殖魚、蝦類、家禽畜飼料等等,飼料養大的魚蓄產品,最後還是變成人類的食物,大致上的邏輯還是沒有浪費,但未必是最好的選擇,能不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?使用下雜當飼料飼養的魚蓄食品安全嗎?會不會引發生態災難?這才是我們想要弄清楚之後,比較可能做正確的的選擇,更要大家有機會思考,關心一場潛在的吃魚大災難!

 

拖網是下雜魚的主要來源:

 

依據行政院農委會,水產試驗所943月出版的特刊第5號,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首篇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第10頁記載,台灣拖網漁業的漁產量歷年變遷表記載,民國67年年產量41萬公噸,占全年漁業總產量,57.1%。民國7740萬公噸,佔年度漁業總產量貢獻比38.6%。到了民國87年已經剩下11萬公噸,佔漁業總產量急速遞減到只剩下14.3%。再經過4年到了民國91年,還維持在12萬公噸,即使漁獲量有些微的提升,也只能算是微幅波動,似乎暗示拖網漁產量仍然維持在谷底,與全盛期無法相比,而且此一狀況應該持續到今天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與類似的專門研究報告,長期以來都被認為冷門學術論文,學、官耗費這麼多經費、精神,引領水產相關行業的未來,卻沒幾個人知道要好好研讀,實在是太可惜了!

很多可已長成大魚的魚類,都在為成熟時捕撈上岸成為下雜魚

拖網漁業.JPG 

 

民國8788年,為了分析研究蝦拖網漁業的混獲,農委會委託學者,選擇台灣東北部2050噸單拖網漁船、西南部大型漁筏雙袋桁拖網(撈捕蝦類),各累計12趟撈捕漁獲量,分析後發現,以往高經濟性的白鯧、黃魚、海鰻、烏賊(花枝)所佔漁獲的百分比,都呈現減少的現象,連最常見的白帶魚、灰海鰻、紅目鰱等都呈現減少的趨勢,反之,蝦類所佔的百分比則略為增加,大致統計分析後,東北海域蝦拖網所捕獲的蝦類,佔全部漁獲量的31.4%,可食用的魚類佔38.7%,混獲無經濟價值被丟棄的魚類佔21.8%。西南海域蝦類37.8%,魚類、烏賊、蟹類佔28.7%,無經濟性丟棄佔19.5%。也就是說不管東北部、西南部,拖網類丟棄無經濟價值的魚類,大約佔了總漁獲量的20%,以總漁獲量12噸換算之後,大約一年丟棄3萬噸沒有用的下雜魚。

 

下雜的實際利用情況分析:

 

之所以有摘錄這一段分析文章,其實是要引出本文主題。所謂的下雜,從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的表格中,沒有發現台灣民俗海產品「扁魚干」的原料魚——鰈、鲆類的種類相關記載,這些魚更是沙茶醬的主要原料。顯然,以往被漁民歸類為下雜魚者,很可能現在都不屬於下雜,鰈、鲆類還是被人類吃下肚子。剩下約20%的下雜,其實絕大部分還是沒有被丟棄,被專門業者搜購集中,熱氣烘乾、輾粉,當成禽畜、魚蝦補充鈣質的添加物。如果您覺得那些怪魚、怪蝦蟹,怎麼可能當鈣質添加物?本文附一張虱目魚脊椎骨連著尾鰭,在馬路邊曝曬的圖片,晒乾當然還是要輾粉加入飼料,在飼料中總添加量最高8%以下,所以您不知道雞蛋的硬蛋殼就是靠這些下雜,否則生下軟殼蛋!不管是啥高檔有機無毒雞蛋,不然!請問蛋殼的鈣質哪裡來?

右下角長不大的比目魚會拿去做沙茶醬,其他的皆為下雜魚

 蝦的魚.JPG

虱目魚尾巴曬乾做鈣粉

拖網虱目魚的尾巴.JPG 

除此而外還有小雞、小豬飼料,都需要這些生物鈣。講個有點遠,但實際大有牽扯的相關例子。19世紀美國人屠殺四千萬頭美國野牛,最後滿地枯骨哪裡去了?用火車載去輾粉,變成早餐夾漢堡雞蛋的蛋殼,然後進入垃圾掩埋場,沒有再循環進入野牛的冷溫帶草原生態系。美國人再也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,用野牛骨添加蛋雞飼料。台灣沿海佔總漁獲量20%的下雜,也因此離開海洋,而引爆吃魚大問題的原點,就是由此誘發連鎖反應。民國6779年間筆者正在全省到處垂釣,跑遍全台灣主要的漁港採集標本,攝製魚類圖鑑所需的幻燈片,皇天不負苦心人,戶外圖書公司出版,《台灣常見魚類圖鑑》,79年度僥倖獲得新聞局的優良圖書金鼎獎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顯示,沿海拖網極盛產的77年以前,筆者經常釣魚回程,順便造訪台灣各地的漁港,當時下雜產量確實比現在大很多。

 

導致下雜魚蝦減產的可能:

 

台灣的沿海下雜只剩下原先產量的1/4強,少掉將近70%的下雜魚,為何會引爆吃魚的大問題?舉例來說:一座森林,裡面有很多種植物,長出嫩葉、嫩芽,開出花朵、分泌花蜜,結果實、種子,枯倒木、落葉鋪地,這些絕大多數都變成昆蟲的食物,所以有各種啃食嫩葉嫩芽的甲蟲、毛蟲,吸食花蜜樹汁的蜜蜂、蝴蝶、甲蟲、蟬等等。最後枯木、落葉還是養活陸貝、馬陸、蚯蚓等其他腐食性的動物。這些龐大數量的毛蟲,被寄生蜂捕食,蝴蝶被蜘蛛捕食,最後又被鳥類、蛇類、蜥蜴等等捕食。所以這一處森林,如果樹種、各種植物,昆蟲、甲蟲,以及其他陸生動物的種類、數量、合計的總重量越多、越大,就是因為絕大多數在這個森林生態系中的其他物種,是被當作食物的。所以任何人稍微想一下就知道,花朵變少了,蝴蝶、蜜蜂必然也少了。腐木、腐葉少了,蚯蚓、陸貝少了,蛇、蜥蜴也變少了。

 

這個例子並不難了解,台灣沿海拖網打撈上來,原先的40萬噸漁獲,其實有將近30萬噸,是屬於森林生態系中互相成為食物鍊,而蓄積在沿海生態系裡面的物種,經過6777年間,以及67年前大約十幾年連續打撈,加上台灣沿海生態破壞的汙染,而且拖網全面將有用魚蝦類、無用的下雜撈捕上岸,完全沒有再循環回到海洋中,導致物種與數量全面的減少,總量必然隨之下降。筆者在找尋魚類標本的那些年,聽很多釣魚前輩述說,拖網漁法在台灣盛行以後,很多垂釣的魚種都從礁岩、珊瑚礁、沙泥質海域中消失,所以非常注意這些魚種,在拖網下雜魚堆中出現的概況。果然也發現很多常見、不常見的垂釣魚種,包括白帶魚、紅目鰱、石斑、笛鯛、龍占類等等。反觀這些年來,常見經濟魚種的幼魚,已很難在下雜魚中被發現,這其實說明,常見經濟魚種,一部分的食物來源就是下雜魚,下雜減少經濟魚種食物減少,經濟性魚種又面臨撈捕壓力,總量隨之減少,繁殖的幼魚隨之減少,拖網撈獲的可能性隨之降低,依據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,已經証明確實如此,已經說明筆者以前的觀察,與現今的情況確實有明顯的關連。

 

下雜減產引爆吃魚大問題:

 

台灣目前一年只剩下3萬噸左右的下雜魚,裡面有多少適合飼養混養蝦,確實令人憂心,3萬噸下雜大約1/2可以供草蝦食用,每養出1噸的草蝦,需要大約5噸的下雜,則台灣拖網下雜,一年最多只能飼養3000噸的混養草蝦,但實際上下雜之中能供草蝦食用的,應該只佔20%,還有很多其他的養殖業需要下雜,所以全年能夠生產的混養草蝦,上限應該只有500噸了不起!很多人是不是想說從國外進口下雜?直接向中國買價錢應該更便宜!但事實真相將會如何?

 

台灣的養殖業,在人民脫貧致富的短暫二十年內匆促上陣,當時完全沒有友善地球環境的觀念;全世界的養殖業在當時也都沒有,所以台灣並沒有需要特別批評!但是這樣的養殖概念,對照當今時代潮流,各種產業都戮力推動原物料零廢棄物、廢料回收再利用,很顯然地,養殖業不能永續,廢水不能低耗能循環,飼料耗竭自然環境的行為,確實很有檢討的空間。台灣養殖業變成夕陽產業,正好趕上中國正在脫貧致富,師法台灣不能永續、耗竭環境的養殖業,正在中國風起雲湧。首當其衝,正是黃海、東海這一塊世界最大的大陸棚、拖網漁場,能夠供應大量的下雜。以台灣為例,二十年黃金期過後,拖網還能供應養殖業足夠的下雜嗎?若像台灣一樣,拖網漁獲、下雜減產3/4,不但沖垮原先拖網供應中國人半數以上的海產魚類,連帶沖垮中國養殖業,淡水養殖業也是如此!東海南部、南海北部就是台灣海峽,白帶、白鯧、烏賊、烏魚在三地迴游,以中國之國力,急速盲目擴充養殖,導致拖網漁撈失控,東海、台灣海峽、南海環環相扣,台灣終究無法倖免。也不能說台灣能打撈下雜,中國就不行;大家若不能積極有效面對,35年內,大家都要沒魚吃!往後吃白帶魚的費用,在今天可以吃黑鮪魚。如何保育海洋,恢復下雜魚的資源,才是永保吃魚蝦口福的關鍵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養觀念的核心價值:

 

248農民市集的網站,最近刊載一篇在雲林廈崙地區,新研發以文蛤、虱目魚、龍膽石斑混養草蝦,以獲得高品質草蝦的方法,閱讀該文章之後,感觸甚多,不吐不快。

本人不是養殖業者,頂多只有二十年飼養半屋子原生種魚蝦觀察的經驗。長期寫釣魚文章,需要多了解與魚有關行業的點點滴滴,釣魚文章作家藉此深入認識魚,累積魚類的知識,期望知此知彼、「百釣百勝」,多年來被迫研讀甚多中、日文的養殖技術書籍論文,因此獲益甚多,也算半個養殖戶,權充有資格談養殖。

養蝦場風景

養蝦的風景.JPG 

 

混養的概念起源甚早,民國5060年代,淡水池塘養殖極盛行,最成功者如:池塘的草、鰱魚,以1:3的比例飼養,投飼草魚的青草,被攝食排洩後,有肥水的效果,浮游生物大量增加,變成鰱魚的食物,此即俗諺所云:「一草養三鰱」,大幅增加魚的總產量。魚糞變成浮游生物,再循環被鰱魚吃掉,魚的排泄物、殘餌所剩無幾,池底淤積非常緩慢,池塘底質不易惡化,水質穩定的時間延長,減少魚病與投藥的成本,提高魚產食品安全,因此成為當時顯學。直到人們生活水準提高,喜歡吃美味的海魚,催促淡水養殖魚退出時代舞台,但今天還是有若干業者,持續以這種方式飼養草魚、鰱魚。因此混養方式的核心價值,就是要避免底質惡化。

 

 

避免底質惡化才是王道:

 

草鰱混養時期,另有漁牧綜合養殖法一時紅的發紫。將禽畜糞便、殘餘飼料沖刷入池塘,肥水增加浮游生物,與殘餌共同成為魚類的食物,大幅增加魚產量。當時釣魚池塘放養供垂釣的魚,都由漁牧綜合養殖池供應,垂釣池魚最佳釣餌,當屬小雞、小豬飼料調製的釣餌。因為魚吃慣了小雞、小豬的殘餌,故以雞豬飼料垂釣最佳,若不明白養殖過程,當然無法選對餌成為垂釣高手,更寫不出好的釣魚文章。甚至常在下風處嗅聞池水的氣味,即知釣魚池底質惡化,池水散發有些微的異味,魚因此身體不適不太吃餌,不用花冤枉錢繳釣魚費用。

 

漁牧綜合養殖法後來退出時代舞台,其中底質惡化,導致池塘於春末水溫由冷轉暖之際,池底菌叢迅速改變,底質腐敗產生硫化氫,引起池塘的魚大量死亡,俗稱為「汎池」。若要降低汎池,必須節制肥水殘餌用量,避免底質惡化,如此則降低魚產量增加的效果。若持續投入肥水殘餌,必須在秋末清池、改善底質,降低底質的惡化,則清池成本,不會比直接用飼料便宜,最後漁牧綜合混養法,無法通過實務驗證,退出時代舞台。不管甚麼樣的綜合混養法,如何延緩底質惡化,減少清池的成本,避免底質惡化誘發水質惡化導致魚病,進而增加藥品用量與成本,衍生養殖魚蝦的藥物殘留,才是提高水產品利益民生的王道。因此以混養解決底質惡化的萬惡根源,增加魚蝦存活率與獲利,減少用藥與藥品成本,進而避免藥品殘留而提高品質,可謂一舉數得的聰明之舉,這就是廈崙混養蝦劃時代的創舉。

 

 

混養改善底質的原理:

 

廈崙混養蝦,利用虱目魚清除石髮藻(青苔),這是非常有學理根據的生物防治法,若改用耐低溫的臭都魚(象魚)、金鼓(變身苦)也有同樣的效果;夜間象魚躺著睡覺容易得手,有些石斑善於捕食象魚。外來種的龍膽石斑,不知習性如何?吞食象魚會不會被噎死?養其他清除藻類的魚,避免與大宗的虱目魚競相低價銷售,是應該分散的風險。青苔非常美味,多吃青苔的魚,魚肉滋味也會變好,賣有故事的魚較能獲利。青苔消耗池水的營養鹽(肥料),抑制浮游生物滋生,文蛤無食物成長不良、身體虛弱。反之文蛤長得好,有活力不斷翻動底質,確實是避免底質惡化的好方法。混養適當種類與相對放養密度,是混養法的核心技術,本文無法提供詳細數字,如此改善底質的效率提昇多少?希望業者能留意評估。

吃青苔的象魚

蝦1.JPG 

翻動沙底的沙梭

蝦2.JPG 

 

底質不斷被翻動接觸含氧氣的池水,好氧性的好菌分解水產動物排泄物,排泄物變成肥料,循環成為文蛤的食物。反之底質淤積缺氧,嫌氧性的壞菌導致底質腐敗。如何辨別底質的好壞?其實有非常簡單的檢測方法。以竹竿攪動底質,底質冒出許多泡泡,於水面嗅聞,發出泥土香味次好,散發藻香氣最好,發出水肥味不好。有腐蛋臭極糟糕,此時應該發現池底有很多文蛤空殼。底質好,南美白蝦、草蝦、原生種沙蝦,會潛入底質隱藏,蝦經常潛入,又不斷受龍膽驚嚇彈跳而出、隨即又鑽入沙底,如此不斷鑽進鑽出,等同翻動底質,誘發好菌孳生改善底質。集约式養殖法理論認為,蝦子多運動降低飼料效率,但多運動不是讓蝦子身體健康嗎?若底質漸惡化,文蛤、蝦子不鑽底,更加速底質的缺氧惡化。花蓮著名黃金蜆的漁場,於新放養蜆苗之初,以耕耘機拖曳大鐵扒,持續多天來回翻動池底,使底質獲得氧氣供應,誘發好菌滋生,兩者道理都相通。放養適量沙腸魚,廣鹽性、喜歡在沙底鑽來鑽去,應該能幫助池塘底質的改善。

 

 

糞水餿水堆養大會怎樣:

 

底質惡化一詞,聽起來多麼專業難懂,如果做以下的比方,您一定能夠恍然大悟。您帶外食回家吃,剩下食渣、垃圾由垃圾車帶走,排泄物由衛生設備沖走,所以家中十分乾淨。傳統的集約式養蝦法,飼料丟入池中,殘餌(食渣),排泄物都沒辦法從養殖系統(池塘)中排除,所以殘餌、排泄物持續在池水中循環,就好像家中整年垃圾沒清、糞水淹滿地、臭氣沖天,您還有一半的時間外出通勤、工作,但是蝦子卻每天24小時,長達一年的時間都在池中生活,如此養出來的蝦子,你怎麼嚥的下去!養豬、養雞都還要沖洗寮社,養蝦池怎能半年不清呢?殘餌、排泄物最終淤積池底,連帶影響水質,這就是底質惡化。

 

集約式養蝦法,就是希望在短時間內把蝦子養大、出貨,除了不打算清底之外,為了避免蝦子來回游動,降低飼料效率,刻意在池水中培養浮游藻類,使池水呈現綠褐色,此技術延用日文稱為「作水」。浮游藻類消耗掉一部份,排泄物分解而來的肥料,大半的排泄物還是蓄積在池底、池水。作水原意是希望節制池塘換水的次數,降低換水成本問題,避免養殖用水供應緊迫。因為池水呈現濃綠褐色,池底下的蝦子有安全感,不會游來游去,能提高飼料效率。但是濃綠褐色的池水使光線到不了池底,大幅降低其他需要光線、好氧性藻菌改善池底的能力,無法解決底質惡化的問題,業者被迫大量使用藥品。長期濫用藥品,很可能導致草蝦黑腮病的產生,幾乎消滅全台的草蝦養殖業,多少人多年的獲利又吐回去!此怪病究竟是遺傳基因缺陷,還是某種病源體致病,很多學者投入研究,迄今仍無答案,業者被迫改養南美白蝦,若持續不處理底質惡化、亂投藥,誰也不能保證會有甚麼新的蝦病產生。外來種又會引發甚麼生態危機?大家走著瞧!因為集約式養法走入瓶頸,終於誘發多種新的養草蝦技術理論躍上舞台,對於養殖業、全民而言,總是利大於弊。

 

汰弱存強避免病原感染:

 

偷偷潛入混養池的紅蟳,清除體弱的文蛤,確保文蛤的活力,體弱的文蛤容易染病,趁早被吃掉是好事。龍膽石斑吞食體弱的蝦苗,還能不斷地催促蝦子趕快做工,不能偷懶,所到之處蝦子從池底受驚嚇彈出、又潛入避免被吞食,等同耕耘機耙底。長期使用活蝦垂釣的經驗發現,一般養殖蝦活力差,只能彈跳身體長度45倍的距離,野生活蝦卻可輕易彈跳身體長度1015倍,誘引刁嘴魚上鉤的效果,野蝦好很多。龍膽為了填飽肚子,可不這麼刁嘴,牠保證柿子挑軟的吃,緊盯跳不遠、無法迅速潛入沙中的蝦子緊追不捨,最後吃掉體弱易染病的蝦,好像非洲草原獅子扮演的角色。換句話說,活力不足的潛在病蝦,趁早被混養的石斑吃掉,既不會浪費飼料,又不感染病症傳染其他正常的蝦,的確是個好方法。

 

從混養蝦一文中,發現撈捕混養蝦的方式,可能有改善的空間。即使不斷地淘汰體弱的蝦子,但是身體強健的蝦子,未必都是換肉率(飼料效率)最高的個體,也就是說不斷地把夠大的蝦子撈取販賣,最後可能留下來的都是身體很強健,換肉率最差、不長肉的小個體,因此在適當的時機全面清池、出清蝦子,應該能提升經營效率。廈崙混養蝦,已經非常接近環保綠色的養殖方式,大部分的魚蝦排泄物,在池塘內分解再變成食物,多種飼養物種相互扮演生態系自淨的功能,所以養殖廢水不多,不太需要藥品,對地球環境相當友善,正是台灣所有養殖業,必須思考的未來方向。如果在池塘底擺設適當數量的水泥蟳管,供蟳棲身,或許還能多增加一筆收入。

 

混養蝦的下雜魚飼料,還須由海洋撈捕取得,即使是人類不吃的下雜魚,還是自然生態的一部份,應該潛藏許多人類未知,對於環境生態有重大的功能,撈取需要節制。很遺憾!台灣長期以來沒有相關政策,大家習以為常,幾乎沒有成為公共議題,本文尊重長久習俗不評論。混養蝦是目前台灣最環保先進的養殖法,等多數同業都跟上,或許再評論吧!但是中國的養殖業者、漁民也全面地效法台灣,把海撈下雜魚當飼料,正引發一個駭人驚世的吃魚大問題,値得關心此冷門議題者留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2000年的時候,日本政府調查後發現,全日本漁夫的平均退休年齡竟然是79歲。各位一定想知道,有這麼多年老力衰的老漁夫在從事漁撈工作,日本漁業的總產量、總產值,是否節節下降?沒有!絕對沒有!老漁夫長期投入漁業工作,直到接近80歲才退休,為國家多貢獻多少生產力?先就產量而言,日本漁業的總產值並沒有因為從業人口的年高齡化而減少,因為日本政府年年投下大筆經費保育沿海的漁業環境,漁產量雖已經接近飽和,但往往都還能有微幅的成長。而另一方面,新鮮的魚產品的價格也仍有小幅的上漲,所以漁業的產量、產值都沒有衰退。尤其需要投注大筆經費、技術人力來進行的保育的高價的底棲魚、蝦、蟹、貝類,其單價更隨著生活水診的提高而節節上漲。

▲澎湖馬公漁獲拍賣場,地上排滿大批養殖嘉鱲魚。若是野生者,售價當場提高數倍

反觀台灣的漁業總產量,民國四十八年(1959年)的遠洋漁獲量為76,411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88,167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33,573公噸;民國六十九年,遠洋漁獲量為350,425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370,906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37,295公噸;民國九十二年,遠洋漁獲量為877,633公噸,近海漁獲量為193,482公噸,沿岸漁獲量為63,739公噸。從以上的數字看來,目前台灣漁業發展,超過一瓣都是靠遠洋漁業的支持,毫無疑問的,這已經是台灣人主要的海產蛋白質的來源。近海漁業在民國六十年代達到高峰,隨即迅速衰退;沿岸漁業的捕獲量本來就比較少,一直維持穩定,近年來則微幅增加。表面上,漁產量仍有一定水準,數字很漂亮,但事實內涵卻有了非常嚴重的問題。沿岸、近海漁業的鰹、鯖,在盛產的時候一公斤4塊錢,石斑魚、寒鯛等高級底棲魚類,平均至少是前者的25倍以上。光復初期,鰹、鯖等站沿海漁獲量不到20%,現在則超過80%。目前沿岸、近海漁撈的總產量不僅比全盛期衰退許多,連相對總價值也大幅降低,尤其是各種高價的底棲魚類和蝦蟹類,現在都已經難得一見。非遠洋漁業的漁民收入大量減少,經營困難,這就是台灣沿岸、近海漁業蕭條的得最大原因,也造成許多非遠洋漁港蕭條、沒落,以致於進口劣質漁獲大量充斥市面!

   同時,鰹、鯖等漁獲多半是由較有投資能力者所經營的大型圍網漁船、定置網所捕獲,而高級底棲魚類則由多數人以低投資的延繩釣、一支釣、竿釣所捕獲。這些魚類資源的流失,壓縮許多中低收入漁夫的生計,影響所即至少是2萬個漁家的生計。多數非遠洋漁業的中小型港口,最大的特色,就是這些高級底棲魚、蝦、蟹、貝類,以及隨之並存的漁撈、保存、烹調等文化。若是能讓這2萬個漁家維持原有的謀生方式,並能得到溫飽,他們所營造出的漁港文化,將形成一股非常龐大、可帶動地方發展的力量。我們期待主管漁業得當局,能夠認清問題的真相,並且灌輸民眾及漁業從業者正確的「永續經營」概念,千萬不要竭澤而漁,一網打盡,則或許在不久的的將來,漁類資源保育成功的果實,將為大家所共享。

 

▲捕獲高級底棲魚類可說是漁民最大的喜悅

 

 
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