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的下雜魚,主要是指非刻意被漁具捕獲、非目標魚種,因屬於非刻意的被撈捕,所以專門術語稱為:混獲,混獲的水產動物被稱為下雜,轉而提供非人類直接食用的其他用途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當做飼料的原料,製成包括養殖魚、蝦類、家禽畜飼料等等,飼料養大的魚蓄產品,最後還是變成人類的食物,大致上的邏輯還是沒有浪費,但未必是最好的選擇,能不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?使用下雜當飼料飼養的魚蓄食品安全嗎?會不會引發生態災難?這才是我們想要弄清楚之後,比較可能做正確的的選擇,更要大家有機會思考,關心一場潛在的吃魚大災難!

 

拖網是下雜魚的主要來源:

 

依據行政院農委會,水產試驗所943月出版的特刊第5號,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首篇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第10頁記載,台灣拖網漁業的漁產量歷年變遷表記載,民國67年年產量41萬公噸,占全年漁業總產量,57.1%。民國7740萬公噸,佔年度漁業總產量貢獻比38.6%。到了民國87年已經剩下11萬公噸,佔漁業總產量急速遞減到只剩下14.3%。再經過4年到了民國91年,還維持在12萬公噸,即使漁獲量有些微的提升,也只能算是微幅波動,似乎暗示拖網漁產量仍然維持在谷底,與全盛期無法相比,而且此一狀況應該持續到今天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》一書,與類似的專門研究報告,長期以來都被認為冷門學術論文,學、官耗費這麼多經費、精神,引領水產相關行業的未來,卻沒幾個人知道要好好研讀,實在是太可惜了!

很多可已長成大魚的魚類,都在為成熟時捕撈上岸成為下雜魚

拖網漁業.JPG 

 

民國8788年,為了分析研究蝦拖網漁業的混獲,農委會委託學者,選擇台灣東北部2050噸單拖網漁船、西南部大型漁筏雙袋桁拖網(撈捕蝦類),各累計12趟撈捕漁獲量,分析後發現,以往高經濟性的白鯧、黃魚、海鰻、烏賊(花枝)所佔漁獲的百分比,都呈現減少的現象,連最常見的白帶魚、灰海鰻、紅目鰱等都呈現減少的趨勢,反之,蝦類所佔的百分比則略為增加,大致統計分析後,東北海域蝦拖網所捕獲的蝦類,佔全部漁獲量的31.4%,可食用的魚類佔38.7%,混獲無經濟價值被丟棄的魚類佔21.8%。西南海域蝦類37.8%,魚類、烏賊、蟹類佔28.7%,無經濟性丟棄佔19.5%。也就是說不管東北部、西南部,拖網類丟棄無經濟價值的魚類,大約佔了總漁獲量的20%,以總漁獲量12噸換算之後,大約一年丟棄3萬噸沒有用的下雜魚。

 

下雜的實際利用情況分析:

 

之所以有摘錄這一段分析文章,其實是要引出本文主題。所謂的下雜,從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的表格中,沒有發現台灣民俗海產品「扁魚干」的原料魚——鰈、鲆類的種類相關記載,這些魚更是沙茶醬的主要原料。顯然,以往被漁民歸類為下雜魚者,很可能現在都不屬於下雜,鰈、鲆類還是被人類吃下肚子。剩下約20%的下雜,其實絕大部分還是沒有被丟棄,被專門業者搜購集中,熱氣烘乾、輾粉,當成禽畜、魚蝦補充鈣質的添加物。如果您覺得那些怪魚、怪蝦蟹,怎麼可能當鈣質添加物?本文附一張虱目魚脊椎骨連著尾鰭,在馬路邊曝曬的圖片,晒乾當然還是要輾粉加入飼料,在飼料中總添加量最高8%以下,所以您不知道雞蛋的硬蛋殼就是靠這些下雜,否則生下軟殼蛋!不管是啥高檔有機無毒雞蛋,不然!請問蛋殼的鈣質哪裡來?

右下角長不大的比目魚會拿去做沙茶醬,其他的皆為下雜魚

 蝦的魚.JPG

虱目魚尾巴曬乾做鈣粉

拖網虱目魚的尾巴.JPG 

除此而外還有小雞、小豬飼料,都需要這些生物鈣。講個有點遠,但實際大有牽扯的相關例子。19世紀美國人屠殺四千萬頭美國野牛,最後滿地枯骨哪裡去了?用火車載去輾粉,變成早餐夾漢堡雞蛋的蛋殼,然後進入垃圾掩埋場,沒有再循環進入野牛的冷溫帶草原生態系。美國人再也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,用野牛骨添加蛋雞飼料。台灣沿海佔總漁獲量20%的下雜,也因此離開海洋,而引爆吃魚大問題的原點,就是由此誘發連鎖反應。民國6779年間筆者正在全省到處垂釣,跑遍全台灣主要的漁港採集標本,攝製魚類圖鑑所需的幻燈片,皇天不負苦心人,戶外圖書公司出版,《台灣常見魚類圖鑑》,79年度僥倖獲得新聞局的優良圖書金鼎獎。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顯示,沿海拖網極盛產的77年以前,筆者經常釣魚回程,順便造訪台灣各地的漁港,當時下雜產量確實比現在大很多。

 

導致下雜魚蝦減產的可能:

 

台灣的沿海下雜只剩下原先產量的1/4強,少掉將近70%的下雜魚,為何會引爆吃魚的大問題?舉例來說:一座森林,裡面有很多種植物,長出嫩葉、嫩芽,開出花朵、分泌花蜜,結果實、種子,枯倒木、落葉鋪地,這些絕大多數都變成昆蟲的食物,所以有各種啃食嫩葉嫩芽的甲蟲、毛蟲,吸食花蜜樹汁的蜜蜂、蝴蝶、甲蟲、蟬等等。最後枯木、落葉還是養活陸貝、馬陸、蚯蚓等其他腐食性的動物。這些龐大數量的毛蟲,被寄生蜂捕食,蝴蝶被蜘蛛捕食,最後又被鳥類、蛇類、蜥蜴等等捕食。所以這一處森林,如果樹種、各種植物,昆蟲、甲蟲,以及其他陸生動物的種類、數量、合計的總重量越多、越大,就是因為絕大多數在這個森林生態系中的其他物種,是被當作食物的。所以任何人稍微想一下就知道,花朵變少了,蝴蝶、蜜蜂必然也少了。腐木、腐葉少了,蚯蚓、陸貝少了,蛇、蜥蜴也變少了。

 

這個例子並不難了解,台灣沿海拖網打撈上來,原先的40萬噸漁獲,其實有將近30萬噸,是屬於森林生態系中互相成為食物鍊,而蓄積在沿海生態系裡面的物種,經過6777年間,以及67年前大約十幾年連續打撈,加上台灣沿海生態破壞的汙染,而且拖網全面將有用魚蝦類、無用的下雜撈捕上岸,完全沒有再循環回到海洋中,導致物種與數量全面的減少,總量必然隨之下降。筆者在找尋魚類標本的那些年,聽很多釣魚前輩述說,拖網漁法在台灣盛行以後,很多垂釣的魚種都從礁岩、珊瑚礁、沙泥質海域中消失,所以非常注意這些魚種,在拖網下雜魚堆中出現的概況。果然也發現很多常見、不常見的垂釣魚種,包括白帶魚、紅目鰱、石斑、笛鯛、龍占類等等。反觀這些年來,常見經濟魚種的幼魚,已很難在下雜魚中被發現,這其實說明,常見經濟魚種,一部分的食物來源就是下雜魚,下雜減少經濟魚種食物減少,經濟性魚種又面臨撈捕壓力,總量隨之減少,繁殖的幼魚隨之減少,拖網撈獲的可能性隨之降低,依據《台灣漁業的混獲與防止》一文,已經証明確實如此,已經說明筆者以前的觀察,與現今的情況確實有明顯的關連。

 

下雜減產引爆吃魚大問題:

 

台灣目前一年只剩下3萬噸左右的下雜魚,裡面有多少適合飼養混養蝦,確實令人憂心,3萬噸下雜大約1/2可以供草蝦食用,每養出1噸的草蝦,需要大約5噸的下雜,則台灣拖網下雜,一年最多只能飼養3000噸的混養草蝦,但實際上下雜之中能供草蝦食用的,應該只佔20%,還有很多其他的養殖業需要下雜,所以全年能夠生產的混養草蝦,上限應該只有500噸了不起!很多人是不是想說從國外進口下雜?直接向中國買價錢應該更便宜!但事實真相將會如何?

 

台灣的養殖業,在人民脫貧致富的短暫二十年內匆促上陣,當時完全沒有友善地球環境的觀念;全世界的養殖業在當時也都沒有,所以台灣並沒有需要特別批評!但是這樣的養殖概念,對照當今時代潮流,各種產業都戮力推動原物料零廢棄物、廢料回收再利用,很顯然地,養殖業不能永續,廢水不能低耗能循環,飼料耗竭自然環境的行為,確實很有檢討的空間。台灣養殖業變成夕陽產業,正好趕上中國正在脫貧致富,師法台灣不能永續、耗竭環境的養殖業,正在中國風起雲湧。首當其衝,正是黃海、東海這一塊世界最大的大陸棚、拖網漁場,能夠供應大量的下雜。以台灣為例,二十年黃金期過後,拖網還能供應養殖業足夠的下雜嗎?若像台灣一樣,拖網漁獲、下雜減產3/4,不但沖垮原先拖網供應中國人半數以上的海產魚類,連帶沖垮中國養殖業,淡水養殖業也是如此!東海南部、南海北部就是台灣海峽,白帶、白鯧、烏賊、烏魚在三地迴游,以中國之國力,急速盲目擴充養殖,導致拖網漁撈失控,東海、台灣海峽、南海環環相扣,台灣終究無法倖免。也不能說台灣能打撈下雜,中國就不行;大家若不能積極有效面對,35年內,大家都要沒魚吃!往後吃白帶魚的費用,在今天可以吃黑鮪魚。如何保育海洋,恢復下雜魚的資源,才是永保吃魚蝦口福的關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