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影響魚肉滋味的原因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釣客釣獲的魚,漁夫捕獲適合當生魚片的魚,處理方式與其他漁獲有所差別。沿近海捕獲可做生魚片的黑鮪、旗魚,受到日本買家長期嚴格要求的關係,漁夫的前置處理都非常謹慎。漁獲上船立刻以鐵棒敲擊腦袋,剖開魚腹取下魚鰓、內臟,將凝聚於魚腹腔靜脈的血污洗淨,塞入一個包碎冰的塑膠袋,以降低魚體的溫度,同時在魚身上鋪滿碎冰保鮮。

  當生魚片的紅魽或體型較小的鮪魚、旗魚,通常漁夫並沒有上述的動作,只是將魚浸冰水、舖碎冰冷藏。體形巨大的紅魽,應該要仿照黑鮪魚的處理方式,但漁夫多懶得仔細處理,因為日本人不會來台灣買紅魽。反觀釣友釣到紅魽,多數會先用刀刃伸入魚鰓,切斷鰓大動脈放血,經過放血手續,剖下預計當生魚片的魚肉塊,可放置多天不產生異味。更講究的釣友則等放血後,還有切除內臟放入冰袋的後續動作,如此可獲得更高品質的紅魽生魚片原料。

  釣客釣獲的多種高級魚類,像是石斑魚、黑鯛、黑毛,都比漁夫多了一到放血的手續,如此做料理的魚肉比較沒有雜味,煮清湯也少掉許多髒髒的泡沫和雜質。特別是海藻食性的臭肚魚、鸚哥魚、粗皮鯛,如果沒有放血,魚肉都有異味,而且不耐冰藏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  打撈上來的活魚,如果不立刻處以安樂死,魚兒不斷地跳動、抽蓄,肌肉裡面的肝醣消耗掉,會變成乳酸堆積,導致魚肉的滋味變差,退冰後容易腐敗。肝醣原本屬於魚肉美味的成分之一,若過度消耗會降低魚肉的滋味,因此許多大型的魚被捕撈上來,都立刻處以安樂死,以保存魚類的美味。

  除上述經過科學研究證實的學理以外,很多經驗豐富的釣友,也有類似的體驗。馬祖的資深釣友,吃得出黑鯛魚體的哪一面貼著石頭。馬祖的礁石屬於堅硬冰涼的玄武岩,清晨釣友釣獲黑鯛直接扔置在岩盤上面,魚很快地缺氧死去,身體一面貼著岩盤,一面曬著太陽,即使只有放置區區一個鐘頭,魚的肉質還是會發生變化。一般而言,曬太陽的一面肉質變得較粗糙、甜度差一些,而貼著冰冷岩盤的那一面比較好吃。

  很多喜歡吃魚的釣客,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,都有自己一套保存鮮魚的方式,部份撈捕高價漁獲的漁夫,為了提高魚貨的價值感,也會致力於保持魚的鮮度。

  近年來養殖漁業很發達,各地養殖魚主要消費市場的新鮮超市,都非常嚴格要求魚貨的賣相,因此逼迫漁夫在保鮮處理方面,做了許多變革。以養殖場常見的黑鯛、真鯛等近緣種的魚,漁夫先在海水中加鹽,以免碎冰融化海水變淡,影響魚肉滋味。約五十加侖塑膠桶,放入一大瓶高梁酒,調勻後放入活魚,等數分鐘酒精進入魚體,刺激魚體的血液循環,魚體的顏色開始變得很漂亮,然後再放入碎冰使魚安樂死,如此即可獲得最佳賣相的魚,當然也完全將魚兒的美味保留下來。魚撈離冰水後,再用碎冰大約冰鎮三十~六十分鐘,即可放入貨車長途運輸,也可以一一撈取分成小包裝冷凍保存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時令影響魚的滋味 中提到三~四指幅的臭肚魚,就是適當體型的魚才夠美味的例子。魚體漸漸長大,需要的食物量更多,要填飽肚子的困難度更高,所以多數的大型魚,都處於挨餓的狀態,肚子既然吃不飽,身體必然消瘦,身體消瘦魚肉就不好吃,所以同種類的魚,體形大過一定程度以後,肉質多數粗糙無滋味。生魚片黑鮪魚的價差數十倍,道理即在於此。

  許多垂釣、漁撈經驗豐富者都知道,常常隨便撿一個爛魚頭、一條臭魚當餌,竟然釣獲一條大魚,學者稱此現象為「機會覓食」,有什麼吃什麼,大魚因為少有機會飽餐,所以饑不擇食。一條吃不飽餓肚皮、胡亂吃低品質餌食的魚,怎麼可能長出一身好肉?故畜牧業者也都強調精料,才能飼養得到肉質好肥壯的牲畜。

  挑選適合切生魚片的紅魽,至少都要5公斤以上,6~8公斤的體型,是最受小型日本料理店歡迎的體型,此等體重的魚,體內開始蓄積脂肪準備產卵,體型若稍小,魚腹肉太薄,就少掉吸引饕客的魅力,體型太大,短時間料理店賣不完,鮮度可能影響滋味。

  精通海鮮的海產批發業者、釣客、廚師,能由魚的體態、身體的厚度、寬度,精確辨別魚的肥滿度,這些都是在魚貨拍賣場,經前輩指導並經過多年磨練,才能練就的本事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同一種魚美味差異的關鍵之一,在於魚肉所含油脂的多寡,不同種魚美味與否,完全在於天生。同一種魚體內油脂的豐厚與否,則受到季節的影響,特定魚種體內油脂,常在特定的季節或月份達到最豐厚,日本人把這段時間稱為「旬」,中文則稱為「當令」,或者「正當令」,令者時令也。閩南話則稱為「正時」、「得時」、「當得時」等。

  以冷海性的黃魚而言,以前多半在二十四節氣的寒露、霜降之後,魚群已經往南迴游到臺灣海峽北端,此時最肥美。如果是暖海性的土拖魚,則在白露之後,開始靠近澎湖沿海蓄積脂肪,到了立冬已開始出現極度肥滿的個體,立春到雨水之間,魚兒產卵,體脂肪就變少了。

  另一部分臺灣沿海出產的魚種,多數在雨水、春分,體內油脂達到一年一度最飽滿的狀態。這種特殊狀況閩南話俗諺有所謂:「清明穀雨,大大小小要做母」的俗諺。先民觀察大自然各種鳥獸、水族,到了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之間,都在哺育下一代,在哺育下一代之前,都先在體內蓄積足夠的脂肪與蛋白質,若將已經產下下一代的清明、穀雨兩個節氣往前推,到了前一~二個月的雨水、春分,就是海中魚類體脂肪達到產卵前最肥美的時候。不過必須注意魚類身理現象與邏輯推演產生的時間落差。

  魚類身體內的養分聚積到了最飽滿,開始輸送轉換進入卵巢、精囊裡面,卵巢、精囊持續發育長大,生殖器發育到最成熟,體內的養分剩下不多,僅存的養分在交配行動中用掉。因此魚體內儲存油脂、蛋白質的飽和點,在於生殖器剛開始發育的時候,剛開始發育的前15~30天。開始發育的後15~30天,魚體的肥滿度次之,魚體剛開始儲存養分時又次之,生殖結束後到開始儲存養分的階段又次之,最差的情況是剛結束生殖活動的時候,有些魚類在此階段因體力、養分耗盡而死亡;鮭魚就是大家熟知的例子。

  有些還不到繁殖期的魚類,特定季節特別美味的原因,還是可以從生態行為中,找到魚體美味的奧祕。每逢二十四節氣的入秋到白露之間,巴掌大的二年臭肚魚還沒靠岸,當年生體寬大約三~四指幅,剛開始有較多的肉足堪解饞。此節氣間常有陣雨,將陸岸的肥料沖刷入海,臭肚魚嗜食的高等綠藻還來不及長出來,反倒是受到肥料滋潤,附著在石塊上滑溜、薄薄的一層矽藻先大量滋長,這些矽藻十分營養又好消化,大量啃食矽藻的臭肚魚,在十數天之內都長得十分肥美,這就是基隆釣友、饕客特別愛吃此時臭肚魚的原因,而且這種體型的臭肚魚只能竿釣,無法以其他漁具捕獲,更重要的是必須在秋雨之後,才會出現美味的臭肚魚,此魚曾經是基隆廟口海鮮攤位的招牌菜,而今安在哉?

  雖然大部分生魚片、生鮮料理的魚都必須脂肪豐厚才夠美味,但是曬魚干、一夜干的魚,反而要在體脂肪最少的時候曬製,魚干含脂肪少,不易產生油垢味、耐久存,此又是鮮魚、魚干美味原理的差異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有些魚天生就很美味,例如:午仔、黑鮪魚等,有些魚天生味道就不怎麼樣,所以閩南話才有魚類的美味排行榜產生,即「一午、二紅沙,黑鮸、四嘉鱲,五象、六沙梭,(七)丁香、剝(八)四破,狗(九)母、十花飛。」天生美味的魚,可能因為不當令、退鮮、沒放血、冰藏方式不當而影響美味,所以品嚐海鮮,不能只辨認種類,還要具備許多知識,才不會花了冤枉錢又嚐不到真正原本的美味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