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魚達人的美味世界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吃魚可以獲得蛋白質,又不會吃到家禽畜肉蛋白質含有的膽固醇,可以照顧健康,當然這沒有太大的問題,大家都知道,卻是上一個世紀的吃魚健康概念,今天吃魚講究的是有沒有Omega3、EPA、DHA,否則就不是21世紀吃魚的新健康概念。

大部分家禽畜脂肪都是Omega6,其最終來自玉米、大豆的脂肪,也就是說連家中的沙拉油、玉米胚芽油、花生油都是Omega6,只有芥菜油、橄欖油含有少量Omega3。最新的研究顯示,Omega6是人體健康的大敵,舉凡心血管疾病、各種發炎症狀,甚至憂鬱症都與Omega6攝取過量有關係,有興趣的聽眾不妨參考康健雜誌社出版的《超完美脂肪》一書。吃太多Omega6,搶走人體代謝Omega3的酵素,專家建議日常生活的Omega6、3的比例要一比一,但多數現代人不吃魚、沒吃對魚,所以Omega6的攝取量,往往超過Omega3二十倍,這就是現代人的百病之源。

很多人都知道芥菜油、橄欖油,甚至各種乾果類等等也含有Omega3,其實Omega3還細分為三種成分,以上的油類乾果並沒有EPA、DHA,只有次亞麻仁酸一種成分,經人體複雜的代謝作用,最後十份剩下一份,只有10%為人體吸收,卻沒有EPA、DHA。所以只能有限度的照顧人體健康。EPA、DHA這兩種成分,只能由野生小形魚類獲得,其他人類的食物,不管蔬菜、乾果、五穀、禽畜類肉品都沒有。EPA、DHA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,最近日本研究得知,多吃鯖魚、秋刀魚,能降低男性得到糖尿病的機會,其中關鍵的成分就是EPA、DHA。其他如幫助幼童腦部發育、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,近來不孕症的比率越來越高,很可能與都市男女少吃魚有很大的關係,專家建議,每人每天的飲食之中,要有Omega3脂肪兩公克,,其中一公克EPA、DHA。

當然很多人會說我經常吃魚,凡是扁鱈、圓鱈、吳郭魚、虱目魚都愛吃,EPA、DHA應該足夠了,很抱歉!扁鱈、圓鱈含有很多油脂,但沒有絲毫的EPA、DHA,同樣的吳郭魚、虱目魚也沒有EPA、DHA。海洋中的浮游性藻類,所謂的植浮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會產生EPA、DHA,另一類是產生人體無法消化的油脂,其成份屬於海洋獸油,鯨魚、海豹、企鵝的油等等,還有些像蠟燭油、甚至類似機油,人體都無法消化,這些深海魚,或者在寒帶活動的獸類,大自然給他們天然抗凍劑,但這些魚油人體無法消化吸收,對人體大致無害無益。台灣有學者已經從沿海的藻類提煉生質柴油,間接證明上述深海魚油的可能來源與途徑。

至於淺海產生EPA、DHA的藻類,進入食物鏈給小型野生魚種的體內帶來豐富的EPA、DHA,台灣近海出產的胡麻鯖、竹筴魚,每百公克魚肉至少含1.0公克的Omega3、EPA、DHA,通常健康食品的魚油膠囊,才只含0.3公克的EPA、DHA,各位不妨從價位與方便性,共同考慮人體的需求。不過很可惜,台灣的胡麻鯖、竹筴魚打碎冰的賞味期極限只有48小時,部分鮮魚在船上已經耽擱一天,所以在傳統市場能在盛產期買到便宜的魚,但鮮度差,已屆保存期限,常常中餐好吃,晚餐時滋味肉質變得很差。因此清除魚內臟、血汙,超低溫冷凍、真空包的鯖魚、竹筴魚,才是兼顧新鮮、美味,對人體健康最有幫助的21世紀,吃魚新概念。

本公司的產品,另有酸筍、破布子、豆鼓冷凍調味包,以及鯖魚、竹筴魚的紅麴、咖哩、梅汁、味噌等低溫熟成調味魚,將台灣平均年產量十萬噸,對人體健康益處最大的魚,用多種美味工程,找回以往被輕視、放棄的鯖魚、竹筴魚市場。而多吃小型野生的鯖魚、竹筴魚,約1~2即可性成熟產卵,而少吃十數年才會繁殖的大型魚類,不正是資源永續的最佳吃魚新概念。


本篇演講稿,原於2011年9月21日中午12點~13點30分,在歐伊寇斯社區協會分享聽眾,演講過後刊登於部落格與網友分享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不論哪一種紅燒魚料理,煎魚都是做料理的第一步,詳細的煎魚技巧與相關理論,請參考魚飲社會企業網站貼文。超低溫冷凍後的魚,魚皮略失去水分,變得稍微好煎一些,不過還是有若干技巧,需要時間學習掌握。若選用不沾鍋,比較容易煎出漂亮的魚。以下的料理方法,適合多數海魚。

 

做出任何一道出色的料理,控制鍋子的溫度都是基本功,包括煎魚在內。除非用溫度計,否則如何判斷鍋子的溫度呢?觀察鍋底水珠受熱的變化,研判鍋子的溫度,是方便理想的方法。熱鍋時用小茶匙舀幾滴水滴到鍋裡,水珠黏住鍋面激烈滾燙,但不會變成水珠到處滾動,此即表示鍋子的溫度,大約攝氏120度左右,此即為合適的溫度。若是用過的舊鍋子,還可由鍋子冒出中等程度的青煙當佐證。水滴變成水珠激烈滾動則約為140度,適用於魚皮較厚、魚皮脫水的魚。熱鍋完成再放油,油熱約20~30後秒,同樣冒出中等程度的青煙,即可將魚下鍋。

 

多練習幾次觀察水滴滾沸的情況,推測鍋子溫度,您很快就出師。要煎的魚一定要充分退冰、水分瀝乾,否則冰冷的魚吸走鍋子的熱度,鍋子降溫,導致魚皮黏鍋子。魚皮有少許水分,碰到熱鍋面產生水蒸氣,將魚與鍋面隔離不會沾鍋,如果魚身上水分太多變蒸氣,吸走熱量、起油爆將油噴走,鍋面降溫、水蒸氣產生不足、魚皮鍋面間無油組隔,魚皮還是黏鍋。鍋子太熱使魚皮、魚肉間的水分快速變成蒸氣,當然會炸開魚皮,或者水分進入熱油中產生油爆,也會炸開魚皮,當然無法煎得漂亮的魚。

 

要懂得保持鍋子的溫度,以及均勻熱鍋的技巧。如果煎一條小魚,只要鍋子中央熱到合適的溫度即可,如果樣要煎一條較大的魚,就要把鍋子中央(鍋臍)、鍋緣的大部分都熱到溫度均勻,此時有若干細節必須注意。一般家庭爐火常受到廚房窗戶通風的影響,爐火吹偏向某一邊,導致鍋子的某一邊特別熱;留意一下鍋子是不是某一邊焦黑一塊?此時要均勻熱鍋就要旋轉鍋子,並將鍋緣對準爐火旋轉,鍋緣受熱均勻。若不具備看鍋子冒青煙以推測鍋溫的能力,則很難將鍋緣的溫度也控制得當。熱鍋宜用中火慢熱,魚下鍋之後,旋動鍋子使魚跟著轉動換位置,均勻接觸鍋子的每一個角落,避免魚一直貼著同一個位置,使鍋面變冷黏住魚皮。不過薄皮鮮魚移動位置,常常導致魚皮破裂,多條魚同時煎的困難在此。一面的魚煎2~3分鐘,再換面煎同樣的時間,即可進入下一階段的紅燒。

 

薑絲紅燒魚是閩南人最簡單的煮魚方式,雖然配料、調味料不多,但是技巧細節相當繁複,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。首先在煎魚的時候,先放入事先切好薑絲的1/3,特別是把切太粗、太短不漂亮的丟下油鍋爆香,沿著鍋沿爆,不要泡入熱油內更容易爆香,直到薑絲略呈焦黃,即可將魚放入鍋內,將爆香的薑絲壓在魚下面,魚更不容易黏住鍋子。2~3分鐘魚翻面後,將爐火轉大,準備放入紅燒用的調料。有時候還可加蔥段,因蔥段爆香較慢,故先爆蔥段使其略顯焦黃;約需10分鐘,待蔥段剛開始變黃,再放薑絲爆香。若趕著上菜,通常不考慮加蔥。若要加辣椒,可與薑絲一同入鍋爆香。先放一半蔥、一半辣椒,或者1/3的薑絲,其他最後再放,有的爆香,有的還有鮮香,主要是想增加調味料的香氣厚度,這就是紅燒魚的小竅門之一。薑、蔥、辣椒三者,通常辣椒可與薑、蔥搭配,很少單獨使用,或者三者一起搭,也有單用薑挑大樑者,就是很少單獨用辣椒。

 

紅燒調料有以下多種方法:首先是單純的醬油加水。通常有特殊鮮甜味的魚,例如:赤鯮、血鯛,常用很少的醬油加水調稀,等煎魚翻過兩面,醬油水再入鍋紅燒。有時為了凸顯鮮魚的鮮味,薑絲爆香的手續都省了,避免干擾鮮魚原味。將薑絲爆香的紅燒法,醬油水還可加白醋,白醋一定要紅燒才不會利口(刺激口腔)。燜煮魚湯汁燒開,醋蒸發跑掉,魚起鍋之際,可酌滴數滴白醋,由鍋緣近湯汁處滴下,讓醋稍微紅燒再入湯汁,醋的酸味會更滑潤。還有,煎魚翻兩面後開始紅燒,再翻一面後將剩下未爆香的薑絲放入湯汁中,等魚熟透再起鍋,此時鮮嫩薑絲吸飽魚湯,與魚肉配著吃,很多人都認為薑絲比魚肉好吃。若紅燒魚加蔥、辣椒,則可選用黑醋,調更濃的醬油,同樣魚翻兩面後轉大火熱鍋,黑醋、醬油水入鍋紅燒,中火燜鍋收水,魚起鍋前在滴少許黑醋調整酸味,要領與滴白醋相同。

 

通常魚肉有特殊味道的象魚、白達,或者魚略退鮮有腥味,甚至是同一種魚連續吃幾天,感覺膩了才由輕口味的紅燒,轉為重口味濃醬油黑醋的紅燒。若採前一種紅燒,還可加入燒紅的紅糖,增加湯汁的焦香味。其要領如下:少許白糖、紅糖均可,於魚入鍋後放入,等魚再翻面即將開始紅燒之際,就能發現糖汁轉咖啡色,此時即可將醬油水倒入鍋紅燒。此時的焦糖汁,主要用於增加醬油、黑醋的紅燒香味,不用於增加湯汁的甜度,若喜歡偏甜口味,於收湯汁入味時再酌加沙糖。辣椒與蔥段要一起入鍋爆香,料理的香味會更濃郁。(部分料理法選摘自海鮮第一堂課與第二本近期出版的姐妹作)

薑絲紅燒赤鯮

薑絲紅燒赤鯮.jpg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煎魚不想弄破魚皮,要留意三大要點。首先是魚皮的厚薄。很多海魚的皮原本就薄,同種幼小的魚皮比大魚更薄。更糟糕的狀況是:越是新鮮的魚,魚皮含較多水分,魚皮組織尚未退鮮脫水、變質而更堅韌,容易被高溫油爆爆裂開。如果你買幾條最常見、極新鮮魚皮有光澤的活肉瓜子鯧(肉鯽),一條馬上煎,廚藝高超加上不沾鍋的鍋具,有可能煎的完整,但失敗的機會大得多,如果三、四條一起煎,則是嚴格的考驗。

  剩下的同一批瓜子鯧冷藏三、四天,記得每天翻面,讓魚體每一面皮的水分都被抽掉,煎魚不破相就容易多了。同樣的活肉瓜子鯧,大廚都用一大鍋適溫的熱油油炸,甚至魚體裹上薄粉,只要不使魚體相互接觸,就不會相互沾黏破相,大鍋油炸的魚像是煎的很美觀,又能同時處理大量的魚。一般家庭無法處理大量有腥味的回鍋油,不適用此法。本文作者的《臺灣魚達人的海鮮第一堂課》一書,載有野煎沙穌的怪吃法,就因魚太新鮮容易煎破皮、相互沾黏,而發明省事不打鱗的煎食法。

  第二大要點是控制鍋的溫度。做好任何一種料理,控制鍋子的溫度都是基本功。除非您用溫度計,否則如何判斷鍋子的溫度呢?觀察鍋底水珠受熱的變化,研判鍋子的溫度,是最理想的方法。熱鍋時用小茶匙舀幾滴水滴到鍋裡,水珠黏住鍋面激烈滾燙,但不會變成水珠到處滾動,此即表示鍋子的溫度,大約攝氏120度左右,此即為合適的溫度。若是用過的舊鍋子,還可由鍋子冒出中等程度的青煙當佐證。水滴變成水珠激烈滾動則約為140度,適用於魚皮較厚、魚皮脫水的魚。熱鍋完成再放油,油熱約20~30後秒,同樣冒出中等程度的青煙,即可將魚下鍋。

  多練習幾次觀察水滴滾沸的情況,推測鍋子溫度,您很快就出師。要煎的魚一定要充分退冰、水分瀝乾,否則冰冷的魚吸走鍋子的熱度,鍋子降溫,導致魚皮黏鍋子。魚皮有少許水分,碰到熱鍋面產生水蒸氣,將魚與鍋面隔離不會沾鍋,如果魚身上水分太多變蒸氣,吸走熱量、起油爆將油噴走,鍋面降溫、水蒸氣產生不足、魚皮鍋面間無油組隔。魚皮還是黏鍋。鍋子太熱使魚皮、魚肉間的水分快速變成蒸氣,當然會炸開魚皮,或者水分進入熱油中產生油爆,也會炸開魚皮,當然無法煎得漂亮的魚。

  最後第三大要點,要懂得保持鍋子的溫度,以及均勻熱鍋的技巧。如果只是煎一條小魚,只需要把鍋子的中央部份熱到合適的溫度即可,如果樣要煎一條較大的魚,就要把鍋子中央(鍋臍)、鍋緣的大部分都熱到溫度均勻,此時有若干細節必須注意。一般家庭的爐火都容易受到廚房窗戶通風的影響,使爐火吹偏向某一邊,導致鍋子的某一邊特別熱;留意一下家中鍋子是不是常常某一邊焦黑一塊?此時要均勻熱鍋就要旋轉鍋子,使鍋子受熱均勻,並且將鍋緣對準爐火旋轉,使鍋緣也受熱均勻。若不具備看鍋子冒青煙以推測鍋溫,則很難將鍋緣的溫度也控制得當。熱鍋宜用中火慢熱,魚下鍋之後,旋動鍋子使魚跟著轉動換位置,均勻接觸鍋子的每一個角落,避免魚一直貼著同一個位置,使鍋面變冷黏住魚皮。不過薄皮先於移動位置,常常導致魚皮破裂,多條魚同時煎的困難在此,單一、二條魚可於魚剛下鍋提升火力,再降回原先熱鍋的攝氏120度左右,直到一面焦黃(約需7~10分鐘)再翻面。

 ▲新鮮的白帶魚煎熟後,魚鰭向下翹起  ▲皮薄的白帶魚,不易保持外觀完整
 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市場攤位的魚販,拉開大嗓門喊著:「現流仔!現流仔!」許多不懂閩南話報導新聞的記者,翻譯寫成一般人容易懂的「現撈仔!」,今天很多魚攤招牌都跟著寫。一字之差,這些魚貨就由死了數個小時以上的冰鎮魚,變成剛離水死亡的活肉魚,一定讓人產生誤會。向來評審嚴格的饕客,就不會認為一字之差沒關係。活肉魚(現撈魚)、冰鎮魚(現流魚)對絕大多數的魚種而言,滋味確實有差別。

  如果您常常有機會搭漁船,特別是從事漁撈、垂釣的漁船,可能會赫然發現,上了年紀的老漁夫,將剛打上船的某條魚,丟向船隻一個照不到陽光的陰暗角落,然後補上一句閩南話:「嘿魚是我家己要吃的!」親見此事者一定會訝異,魚不是冰鎮保鮮才好吃嗎?活魚為甚麼不冰呢?如果您好奇詢問老漁夫,漁夫多半回答說:「冰了就不是活肉了!」相信這句話,多數人絕對有聽沒有懂。多數人對魚鮮滋味體驗不足,不知不覺認同「現撈魚」就是「現流魚」的新聞報導,給自己鮮味鑑賞能力的提升,豎立新的障礙。

  晉朝末年陸路入閩的中原人民沒有討海經驗,多數人可能不知海洋潮汐為何物,所以後來的閩南人把潮汐現象引起的漲潮、退潮的「潮水」稱為「流水」,而有閩南話俗諺:「人吃嘴水、魚吃流水」。前一句說做人嘴巴要甜才吃得開。後一句說,魚跟隨潮水活動,才會吃餌上鉤、入網就擒。現流魚的意思,是說剛剛的潮水打撈上來的魚。既然是不久前那一趟潮水打撈上岸的魚,不就是現撈魚了嗎?若進一步了解漁撈、物流流程,就不會認為如此了。

  漁船抵達漁場捕獲魚鮮,可能馬上回航,可能再進行第二、三次作業,漁獲死亡時間差距隨之增加。出海第一次與回航前最後一次的漁獲時間差距,短則一天,多則數天。魚船回航,航行多久返回漁港?是不是正好趕上拍賣?有時可能等上半天、一天。魚販標下拍賣的魚,是不是正好趕赴第二天菜市場叫賣?有些魚販把魚標下混合其他不同鮮度的魚貨,再轉手賣給攤販,攤販進貨擺攤之間常有耽擱。所以漁船第一次漁撈捕獲的魚物流到魚攤,常有一到數天的耽擱,若冰鎮的是容易退鮮金線魚、花身雞魚,那已經跟冷凍魚差不多了,魚販喊著「現流魚」叫賣,勉強還能解釋當趟潮水上岸的,只是漁撈、物流耗時。若事已至此,現流魚跟現撈活肉魚實在差太多了。

  早年有所謂的現流魚,主因沿岸漁場盛產魚鮮,行船數十分鐘抵達漁場,收網時間控制得宜,返航抵達漁港,耗去一、二小時分門別類、整理漁獲,剛好趕上拍賣。魚獲拍賣時間都在後半夜到凌晨,魚攤標下魚貨剛好趕上市場叫賣,魚離水最慢一天抵達市場,這樣才配稱為現流魚,或者稱現撈魚也不至於太吹噓。今天沿岸漁獲少,能支撐這樣的鮮魚物流,除沿岸季節性盛產的白帶魚、冬季正時的肥美紅目鰱、鑽油平臺的黃雞魚等等,其他的實在沒幾種,夠資格稱為現流魚,更不配稱現撈魚。

  部分魚種死亡後一、二小時內,不冰碎冰,與冰碎冰者,熟食、生食相互比較,滋味、肉質有微妙的差異,許多釣客、漁夫,為了擁有那一點微妙的滋味差異,都不將漁獲冰鎮,尤其打算自己食用的魚。這種死亡時間短、甚至剛死亡、活殺安樂死,未經冰藏的魚肉,特別稱為活肉,是比現流魚更上一級的現撈魚。不過本文還是必須強調,活肉魚、冰鎮魚各有不同的滋味,見仁見智未必最新鮮的最好吃,本文只是要嚴格定義所謂的鮮度而已。

  活肉魚,也就是道地的現撈魚的滋味,應該分熟食與生食等兩個方向說明。活肉魚煮熟的肉質特別鬆軟綿密,鮮甜度常比現流魚還要更上一層樓,是漁夫、釣客招待親友最自豪的海鮮,烹調方式也都非常簡單,以抹鹽巴清蒸、煮稠湯等方式最具代表。但是活肉魚數小時後才冰碎冰,與離水馬上冰碎冰者,肉質又不一樣。前者再冰已無法變成現流魚,切生魚片、煮熟肉質多呈鬆軟、鬆散狀,味道也差一些,離水時間越久再冰鎮,肉質鬆散、鮮味消退的情況越嚴重,很多海上交易的魚都有此現象。

  其次,日本廚師料理活肉魚生魚片,多採取薄造(切成薄片)的刀工,除了擔心太大塊嚼不動,大塊肉血水(組織液)流淌,饕客食不下嚥,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。釣友常在無人島、釣魚船上剖切活肉生魚片打牙祭,這種經驗知之甚詳,不少人還因此特別偏執,挑剔不滴血水的生魚片,不夠鮮猛豪邁!但也不是所有的魚種生食、熟食都要活肉才好吃,滋味常是各有千秋,必須一種一項逐一討論,吃魚的學問難就難在這裡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今天人們吃魚,誰連著魚血帶魚刺、骨頭一起做料理、一起吞食?今人吃魚,魚的血、刺、骨頭都丟棄,只吃魚肉,與古代中國人有極大的不同,審視比較古今魚飲食文化與現代營養學的理論,應該能找到更合乎邏輯的解釋。

  中國料理有很多講究慢火細燉的菜餚,卻不一定如現代營養學所認定,蔬菜久燉破壞維生素,常吃不利於身體健康。以大眾熟知的砂鍋魚頭為例,當主材料是常見淡水養殖魚:鯉、鰱、鯇(草魚)、青魚(烏溜)等等的魚頭,不一定只限定大頭鰱,加上多種因人而異的配料燉煮,一餐沒吃完,再熱再加配料,直到全部吃盡鍋底朝天。

  俗諺謂:「一個魚頭三分蔘」、「千滾豆腐、萬滾魚」,後一句萬滾魚,是將魚頭骨片燉得酥軟可吞食,魚頭最後全吃下肚,這才是美味與行家的吃法。台灣今天吃砂鍋魚頭,剩下的魚骨當成食渣丟棄,大抵品嚐配料的美味,與古人吃法大異其趣。為何魚骨頭要燉到可吞食的程度?現代營養學者可能不知其二。

  魚骨是人體鈣質的來源。自古廣大的中國民眾以五穀、蔬菜為主食,難得吃葷菜,應該不缺維生素,少葷食卻很容易缺乏鈣、鐵。西醫研究發現,中年男性的雄性賀爾蒙濃度減低,鈣質流失速度加快,鈣質流失屬於中醫所謂的腎虧症狀之一,所用中藥材含有高量鈣質,例如:海馬。西醫不明白中醫的論症觀點,以為無所謂的腎虧,但從魚頭料理法的三分蔘、萬滾魚之俗諺,吃淨燉爛的魚骨,至少符合補充鈣質的西醫營養學觀點。

  三分蔘之句,當然讓人連想到中醫的進補,這又是西方醫學極不認同的觀點。臺灣的客家人、農村務農的老者,迄今認為燜土鯽很補,但到底補些甚麼也說不上來。活土鯽魚養上一、二天讓腹中污物盡排出體外。完整活魚放燉鍋中,加爆香的蔥段、薑片,也可加些白醋,燜燉十數小時,直到鯽魚全身酥軟,整條魚入口即化才開始品嚐。鄉人眼中燜土鯽是很溫補的料理,連一滴湯都不能浪費。土鯽魚多刺,包刮魚鱗、魚刺、骨頭在內燉到酥軟吃下肚,是很好的鈣質來源。

  活燜土鯽沒放血,魚血含多量鐵質,不明白廣大民眾茹素勉強溫飽的生活,自然不知道補充鈣質、鐵質,要比維生素重要。而這樣意義深遠的飲食文化,又豈是幾百年就能累積成就的?所以吃燜土鯽進補,就是補鈣鐵。也直到最近,科學研究才發現魚鱗中富含膠原蛋白,鯽魚連同魚鱗一起燜燉,這樣還沒有補身體的意義嗎?

  筆者父親在很大年紀的時候生下我,從小聽父親講古,總覺父親像爺爺,話題彷彿都是一個世紀前的事。日本據臺時期,父親多次遊歷大陸,曾親見刑場的江洋大盜要被斬首,很多民眾帶著大饅頭,要沾大盜人頭落地噴濺的血來吃。民眾都說那些血很補。

  當時以為老爸瞎掰,直到從網路上看到西方傳教士拍的玻璃板老照片,終於體認到極度缺葷食的農民,鈣、鐵是何等重要的營養素。小時候割破皮流血,長輩都毫無理由,要你自己用嘴把血吸吞下  去,此行為衛生觀感是一回事,吸血補血的意義,在飲食文化層面又是另一回事。

  父親說過糙米碾成白米要加牡蠣殼燒的石灰,父親說那不是灌水斤兩,是為了讓米更潔白;今天則更能了解老爸講的怎麼一回事。加牡蠣殼灰是為了補充鈣質、營養學的偉大發明,今天不知碾米廠是不是還這樣做?精米品牌若結合此傳統智慧,將是擁有何等說服力的廣告文宣。

  營養師認為食補是無稽之談,那是文化差異產生的偏見。先民的飲食智慧,已經變成傳統美食文化,潛移默化深植人心之中。近代營養學的研究,能不能觸及數百千餘年的經驗科學核心智慧,那又是自以為科學萬能的現代人們,必需更加審慎思考研究的課題。

fishle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